清明的雨总像扯不断的丝,常有人捧着刚买的白菊站在公交站台上问,青龙岗到底在南京的哪一方。其实它从不是什么难找的地方——顺着将军大道往南走,过了牛首山风景区的山门,再拐个弯绕过一片香樟林,那片被青松裹着的缓坡就是了。它像被城市轻轻搁在江宁区的角落,一边挨着将军山的翠色,一边望着牛首山的佛塔,连风过的时候都带着点草木的清苦,像极了记忆里奶奶晒的艾草香。
当地人说起青龙岗的位置,总爱提"山岗的形状"。村里做了三十年木匠的老周叔说,早年间这地方叫"青岗坡",后来老辈人站在山顶看,发现整个山梁从东到西蜿蜒出去二里地,像条趴着歇脚的青龙——头朝牛首山,尾扫将军湖,连岗上的松树都长得顺着山形弯,活像龙身上的鳞片。后来建公墓的时候,就顺着这说法改叫"青龙岗"。如今站在岗下往上看,果然能看见香樟树的枝叶沿着山棱线铺展开,像龙脊上的鬃毛,风一吹就泛起绿浪。
要找青龙岗,交通倒也方便。地铁的话坐S1号线到佛城西路站,出站口有卖纸花的老太太,笑着指方向:"过了马路坐712,坐三站就到。"公交站的牌子上写着"青龙岗公墓",字漆得红红的,像点在山岗上的朱砂。自驾的人更省心,将军大道边上每隔五百米就有蓝底白字的指示牌,顺着走总能看见入口处的石牌坊——上面刻着"青龙岗"三个行书字,是本地书法家写的,笔锋里带着点山岗的韧劲儿。停车场就在牌坊旁边,清明的时候常停满车,车尾箱里露着菊花的黄、百合的白,像把春天的花搬来了一半。
可青龙岗从不是个只讲坐标的地方。岗上的香樟树都是种了二三十年的,枝桠交错着搭成绿穹顶,连阳光都得滤过三层叶才落下来。祭扫的人沿着石板路往上走,有人蹲在墓碑前擦照片,擦着擦着就红了眼;有人把橘子剥成一瓣瓣放在碑前,说"爸,这是你爱吃的蜜橘,今年的甜";还有小朋友拽着妈妈的衣角问,"奶奶的房子为什么在树底下?"妈妈摸着孩子的头说,"因为奶奶喜欢听鸟叫。"风里飘着烧纸的烟味,混着桂花香(要是秋天来),连空气都变得软乎乎的——像逝者的手,轻轻拍着生者的背。
常有人问,青龙岗到底在哪里?是江宁区的某条路,是将军山的某道坡,是公交站的某个站名?其实它在每一个捧着菊花的人的心里——是爷爷藏在箱底的旧照片,是妈妈总提到的"你外婆当年在这儿种过菜",是那些没说够的话、没做完的梦,终于能找着地方安放的所在。它的位置从来不是地图上的一个点,而是南京城南的一块"记忆拼图",把逝者的温度、生者的思念,都收进了山岗的风里、树的影里、每一朵落在墓碑上的花里。
雨停的时候,岗上的鸟叫得更脆了。有人捧着空花篮往山下走,回头望了眼,看见香樟叶上的水珠滴在碑前的菊花上——那朵花晃了晃,像在说"明年再来"。青龙岗就在那儿,在南京的城南,在将军山的脚下,在每一个记得的人心里,静静等着每一场重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