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北邙山裹着淡蓝薄雾,山脚下北邙陵园的朱红色大门缓缓推开,值班保安老张把“今日开放”的牌子挂在门柱上——这是他在这儿守的第十个春天。对于郑州人来说,北邙从来不是一个冰冷的地名,而是刻在血脉里的“归处”。老人们总说“生在苏杭,葬在北邙”,这座背靠黄河、俯瞰市区的陵园,装着太多家庭的团圆与离别:爷爷的老花镜、妈妈的织毛衣针、孩子的第一辆玩具车,都跟着亲人的骨灰埋进了北邙山的泥土里。
关于大家最关心的“现在开放了吗”,答案很明确:从2023年下半年起,北邙陵园已恢复正常开放。不需要复杂预约,带着身份证就能进园;但周末或清明、冬至这样的高峰日,建议提前通过“郑州北邙陵园”公众号查实时人流量,避免扎堆。园区的便民服务比往年更贴心:入口处有志愿者递导览图,标清了松林区、玉兰区、生态葬区的位置,连卫生间和直饮水点都标注得清清楚楚;60岁以上老人能免费坐接驳车,不用再爬那道陡陡的坡;忘了带鲜花也没关系,门口“爱心花店”的菊花十块钱一束,比外面还新鲜。
上周三碰到刚扫完祭的李师傅,他背着布包,手里攥着半开的菊花。“我爸的墓在松林区,往年要爬十分钟坡,现在接驳车直接送上去,省劲多了。”他指着不远处的玉兰树,“你看那花,开得跟雪似的——我妈生前最爱玉兰花,今年园区特意在那片种了十几棵,怪有心的。”园区里的氛围比想象中温暖:有人在墓碑前摆青团和水果,有人蹲在地上擦碑身灰尘,小朋友举着风车跑过,风把纸风车吹得呼呼转,倒也不让气氛太沉重。文明祭扫的习惯越来越浓,烧纸的人少了,大多人捧着鲜花;门口的“鲜花置换点”能把烧纸换成康乃馨,不少人愿意试试——毕竟,比起烟火,亲人更想看见的是鲜活的花。
其实北邙陵园早不是传统意义上的“墓地”。去年秋天园区建了“记忆博物馆”,里面摆着老郑州的粮票、旧钟表、手写家书,还有人捐了妈妈织的毛衣、爸爸的旧自行车。清明时办“家庭故事分享会”,有人念自己写的《我的外婆》,有人展示家族老照片,把想念变成可触的温度。那片“生态葬区”更特别:草坪上的墓碑刻着“与松同眠”“伴花而居”,旁边的小树苗已长到齐腰高,春天开桃花、夏天结桃子,像亲人从未离开——风穿过枝叶的声音,就是他们的回应。
要说实用提醒,倒也简单:自驾可以停山脚下临时停车场,有免费接驳车;公交坐322路到“北邙陵园站”,下车走五分钟就到;进园带身份证,宠物不能进,园区内禁止抽烟。傍晚的北邙山染着夕阳,路灯亮起来时,有人站在墓碑前轻声说话,风把声音吹进松枝里、落进泥土里——其实我们来这儿,不是“扫墓”,是“见面”:跟太爷爷说“今年的青团甜了”,跟妈妈说“我学会织毛衣了”,跟爸爸说“我买了新车,下次带您兜风”。
北邙山的风里藏着太多故事,而开放的陵园,就是让这些故事继续“活”着的地方。它不是终点,是“我很好,你放心”的牵挂,是“我没忘,你一直都在”的承诺——这大概就是北邙最动人的模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