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后的新乡,风里还带着点卫河湿地的凉,可胜利路两旁的迎春已经开成了金瀑布,不少人攥着叠好的纸钱、抱着用报纸裹住的菊花,往凤泉区的方向拐——那里有龙居山公墓,是新乡人嘴边常提的“老地方”。最近总有人问我:“龙居山的墓价到底多少?会不会坑人?”作为陪过三拨朋友去咨询的“半个内行人”,我想聊聊那些没写在价目表上的真实情况。
龙居山的“底子”先摆在这里:它坐落在太行山余脉的浅丘上,离市区开车25分钟,既避开了闹市的嘈杂,又没远到让老人祭扫吃力。第一次跟着朋友去时,车刚进大门,就看见两排碗口粗的侧柏夹道,风穿过枝叶的声音像有人在轻拍肩膀,山脚下还能瞥见卫河支流的水光——工作人员说,这叫“背山面水”,是老一辈人看重的“吉位”,也正是这份“自然气儿”,让它的基础价比市区周边的公墓高了一成,但大多数家庭都觉得“值”。
具体到价格,得先拆成“墓型”说。最常见的传统立碑,材质分青石和花岗岩,尺寸从0.7米到1.2米不等:山脚下的“普通区”,3万起步,碑石是本地的青石,周围种着冬青;半山腰的“景观区”,能看见松树林或者远处的河,价格跳到5-8万,碑石会用更耐磨的花岗岩;山顶的“福泽区”,面积大些,碑身有雕刻,甚至能加个小围栏,价格得10万往上。至于年轻人喜欢的生态葬,比如树葬、花葬,就亲切多了——1-3万就能选个位置,树葬是把骨灰埋在柏树下,花葬是混在花田的泥土里,工作人员会给每个位置挂个小铜牌,刻着逝者的名字,“就像给他们种了棵‘念想树’”。上周陪邻居张阿姨去,她摸着树葬区的柏树说:“我家老头生前爱养鸟,以后他在树里,能听见鸟叫,也能看见我来。”工作人员蹲下来帮她量树坑的位置,补充道:“这棵柏树是今年刚种的,秋天会结柏籽,您来的时候能捡两颗带回去,就当是他给您留的‘礼物’。”
其实龙居山的价格里,藏着不少“看不见的分量”。比如管理费——每年几百块,不是单纯的“收租”,是园丁每天扫落叶、修枝桠的工钱,是工人定期给碑石擦灰、补漆的成本;比如刻字——工作人员会问“要烫金还是阴刻?”,烫金贵500块,但能经得住风吹雨打,不会几年就模糊;还有安葬当天的服务:引导车会把家属送到墓位,工作人员会帮忙铺红毯、摆鲜花,甚至会递上一杯温水——“很多家属哭到腿软,得先缓口气”。更关键的是“合法”二字,大厅墙上挂着民政局的批复文件,工作人员拍着胸脯说:“咱这是正经经营性公墓,50年使用权受法律保护,不会让你买了之后‘找不到主儿’。”有次听见一位穿军大衣的大叔问:“要是以后这儿要开发怎么办?”工作人员直接把文件摊在他面前:“您看,这红章是民政局盖的,到期了还能续,放心吧。”
说到底,新乡人选龙居山,从来不是选“一块土地”。它是清明时能带着孩子说“爷爷,这是你没见过的孙子的奖状”的地方,是中秋时能摆块五仁月饼说“妈,今年的月饼没放青红丝”的地方,是冬天飘雪时能扫掉碑上的雪说“爸,我给你带了热乎的胡辣汤”的地方。价格重要吗?—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,但更重要的是,站在墓前时,风里有没有熟悉的桂香(龙居山种了两排桂树),脚下有没有刚冒芽的三叶草(张阿姨说那是她老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