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郑龙湖福寿园那年建成

  • 2025-10-26
  • 编辑:郑州陵园网

郑州向南二十公里,龙湖镇的主干道旁,福寿园的朱红色大门隐在法桐的浓荫里。风穿过树梢时,能听见远处龙湖的涟漪声——这片被水泽和绿意包裹的土地,似乎天生适合承载关于“归处”的想象。很多老龙湖人数得清福寿园门口那棵老槐树的年轮,却未必能说清它具体建成于哪一年,只记得二十多年前,这里还是一片长满茅草的坡地,后来忽然竖起了“福寿园”的牌子,再后来,坡地上多了错落的墓碑,多了四季不败的花。

上世纪90年代末,郑州的城市化脚步越走越快,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搬进城市,却发现传统的土葬方式渐渐跟不上时代——要么是城市周边没有合适的墓地,要么是旧有的陵园过于拥挤。也就是在那个时候,福寿园的筹建提上了日程。当时的开发者沿着龙湖绕了三圈,最后选中了这片坡地:背倚浅山,前临开阔地,符合“藏风聚气”的传统说法,更重要的是,这里离市区不远,却又避开了喧嚣。1999年的春天,施工队开进了坡地,挖地基时还挖出了几棵野生的酸枣树,工人把它们移栽到了门口,如今已经长成了碗口粗的大树。2000年初夏,福寿园正式开园,第一块墓碑安放在靠近龙湖的位置,碑主人是一位喜欢钓鱼的老人,他的家人说,这样他能天天看见龙湖的鱼。

新郑龙湖福寿园那年建成-1

最初的福寿园只有几排简单的墓碑和稀疏的柏树,后来慢慢添了不少“新东西”。先是种了整片的樱花树,每到四月,粉色的花云落满墓碑间的小径;接着建了“怀恩亭”,亭子里摆着石桌石凳,供来人歇脚,也供有人对着虚空说说话;再后来,又修了一条“文化长廊”,刻着《弟子规》里的句子,还有新郑本地的民间故事——开发者说,陵园不是“终点”,是“记忆的港湾”,得让每一个在这里的人,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“熟悉感”。有一年冬天,一位阿姨在长廊里贴了张手写的纸条:“妈,我今天做了您教我的糖糕,甜得很,您尝尝。”后来纸条越贴越多,管理处干脆装了玻璃框,成了“记忆墙”。

现在的福寿园,更像一个“有温度的公园”。清明的时候,门口会摆上免费的菊花,志愿者帮着老人摆祭品;中元节的晚上,会有人在湖边放河灯,灯影里飘着桂花香;甚至有年轻人把婚礼的“回门宴”设在园里的小凉亭——他们说,外婆生前最想看自己穿婚纱,现在这样,外婆就能看见了。去年冬天,我在福寿园遇见一位八十岁的老人,他蹲在老伴的墓碑前,用抹布擦着碑上的照片,说:“你走的时候,福寿园的樱花还没开,现在每年四月,我都给你带一枝,你看,今年的开得比去年艳。”风掀起他的衣角,旁边的冬青树沙沙响,像有人在轻声应和。

新郑龙湖福寿园那年建成-2

其实关于“建成年份”的答案,就藏在福寿园办公室的档案柜里——1999年动工,2000年6月正式开园。但对很多人来说,这个具体的年份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,二十多年来,福寿园像一棵慢慢长大的树,把无数人的思念收进枝桠里,把“离别”变成了“另一种陪伴”。就像门口那棵老酸枣树,它不记得自己是哪一年被移栽过来的,却记得每一年的春天,都会有新的嫩芽冒出来——那些嫩芽,是记忆的延续,是爱从未消失的证据。

新郑龙湖福寿园那年建成-3


买墓地 郑州陵园网
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

1358156887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