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刚过,平顶山的风里还飘着些烧纸的余味,不少市民翻着手机里的祭扫照片,悄悄在家庭群里问:“明年龙山公墓还能去吗?最近总有人说要封闭。”作为市区周边最“有烟火气”的公墓,龙山公墓的风吹草动,都牵着很多家庭的神经——毕竟那里埋着父母的骨灰,藏着孩子的童年回忆,连墓前那棵歪脖子松树,都记得每年清明的糖瓜香。
龙山公墓的位置其实很好找,沿南环路往西出市区,过了曹镇乡的牌坊再走两公里,岗坡上的松柏林就是。它像个“藏在烟火里的老邻居”,三十年里见证着平顶山的变化:当年骑自行车来祭扫的年轻人,现在开着电动车带孙子来;以前墓区门口的卖花摊只有野菊花,现在摆着包装精致的百合和勿忘我。上个月我去采访,管理员张师傅蹲在墓区的石阶上擦香案,他说:“昨天还有个老太太来给老伴擦墓碑,念叨着‘去年你说要吃橘子,今年我带了砂糖橘’——这地方哪能说封就封?我们天天在这儿值班,没接到半点儿要封闭的信儿。”
其实最近几年,平顶山的殡葬政策确实在变,但变的是“怎么建”,不是“要不要关”。去年市政府出台的《绿色殡葬实施意见》里,重点是“控制传统墓区扩张”“推广生态葬”,比如今年春天龙山公墓新增了一片“花葬区”,把骨灰埋在月季丛下,墓碑做成小牌子嵌在地里,既省空间又好看。但“不建新的传统墓位”和“封闭现有墓区”是两码事——就像你家小区不再盖新楼,不代表不让你继续住 existing 的房子。公墓的工作人员也明确说,现有墓位的维护、祭扫服务,还有每年的清明引导,都会按老规矩来。

那“封闭”的传言是怎么来的?问了几个常去祭扫的老人,才拼出个大概:去年底墓区旁边的一块空地被划进了“城市生态绿楔”,不再审批新建墓位,有人把“停止新建”传成了“整体封闭”;还有人说旁边要修景观路,会占一点墓区的边角地,结果越传越邪乎,变成“要把公墓推平建公园”。其实景观路是今年市政的民生工程,就是为了缓解清明的堵车——去年清明我在墓区门口堵了一个小时,今年路通了,十分钟就能进墓区,这明明是好事儿,怎么就变“封闭”了?
说到底,关于公墓的事儿,最该信的还是官方。平顶山市民政局的官网和“平顶山民政”公众号,是发布这类信息的“正门”。要是真有封闭计划,肯定会提前半年公示,还会给现有墓主留足时间处理——毕竟民政工作的底线,让逝者安心,让生者放心”。其实对我们来说,更该在意的不是“会不会封”,而是“怎么祭”:今年龙山公墓门口的“鲜花换烧纸”摊,一天换出三百多束花;有个年轻人把父亲的照片做成二维码,贴在墓碑上,扫码就能听父亲生前录的“唠叨”——这些变化,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。

龙山公墓的夕阳总是来得特别慢,傍晚的时候,阳光穿过松柏的缝隙洒在墓碑上,像有人在轻轻摸那些刻着名字的石头。张师傅锁门的时候,会对着墓区喊一嗓子:“明儿见啊!”风把他的声音吹得飘起来,落在每一棵松树上,落在每一块墓碑前。其实不管政策怎么变,只要那些记忆还在,只要我们还愿意来看看,这个“老邻居”就会一直站在那儿,等着每一年的清明,等着我们带着橘子、带着花,带着没说完的家常话,赴一场不会过期的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