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月的荥阳,南山的槐花开得像撒了半坡雪,青龙岗的柏油路被晨露浸得发亮,张大爷的布鞋底沾了点松针——他攥着用报纸包好的清明粿,沿着路边的香樟树往山上走,每年这个时候,他都要去给老班长王石头烧一叠纸钱。今年刚过山门口的石狮子,就被个穿白衬衫的姑娘拦住:"爷爷,请问这是烈士陵园吗?我想给烈士献花。"张大爷停下脚步,烟袋锅子在石栏上磕了两下,烟灰落在青石板缝里:"不是烈士陵园,可里头躺着几个老革命,跟烈士一样金贵。
青龙岗陵园的来历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说起。那时候荥阳城区开始扩张,原来的老坟地被划入了拆迁范围,民政部门选了南山脚下这块背山面水的坡地,建了这座经营性公墓。当时挖地基的村民里,有位参加过豫西抗日游击队的老支书,他拄着拐杖站在东边的土堆前抹眼泪:"这底下埋着三个娃,1944年打日本时牺牲在这儿,连个名字都没留下。"后来陵园建成,开发商特意把那三座无名墓迁到了园里最高的位置,立了块青石碑,碑身刻着"抗日英烈之墓"——字是老支书写的,笔锋像他当年握枪的手一样稳。再后来,又有几户人家把参加过解放战争的亲人迁过来:有解放荥阳时牺牲的机枪手李二牛,有抗美援朝回来后隐姓埋名的老战士周明,慢慢的,青龙岗的西南角就多了一片"革命军人区",每座墓前都摆着后人送的鲜花,有的是塑料的,有的是刚摘的野菊,风一吹就晃,像在跟路过的人打招呼。

其实很多人分不清"公墓"和"烈士陵园"的区别。烈士陵园是国家为纪念牺牲的革命烈士专门设立的,有统一的红色标识、纪念广场和陈列馆,比如荥阳城西的"豫西抗日根据地烈士陵园",那里有高大的纪念碑,刻着三千多个烈士的名字。而青龙岗是经营性公墓,主要服务于普通市民,但它的特别之处,在于把"英雄"两个字揉进了日常里:柏油路两旁的香樟树是当年迁墓时村民们一起种的,每棵树底下都挂着个小木牌,写着"纪念抗日战士李建国""缅怀解放荥阳的王强";山半腰的小广场上,有座用旧青砖砌的"怀英亭",亭子里摆着几个锈得发亮的军用水壶、磨破边的旧军帽——都是老战士们捐的,管理员阿姨说,有时候会有小朋友趴在栏杆上看,指着水壶问"这是打日本时用的吗",她就蹲下来跟孩子讲当年的故事,风从亭子里穿过去,旧军帽上的红星晃了晃,像在点头。
为什么总有人把青龙岗当成烈士陵园?大概是因为南山的土地里埋着太多革命记忆。抗战时期,荥阳是豫西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域,皮定均将军带着部队在这里打了"薛店伏击战""荥阳攻城战",很多年轻战士牺牲时,连张照片都没留下;解放荥阳的战斗中,解放军战士沿着南山的沟壑往上冲,鲜血把坡上的野菊花染成了红色。青龙岗刚好坐落在当年的主战场附近,加上园里那几座老革命的墓,难免让人心生联想。上个月有群小学生跟着老师来踏青,看见"抗日英烈之墓"的石碑,自发排着队鞠躬,带队的女老师没拦着,反而从包里拿出一面小国旗,插在石碑旁边:"他们虽然不是烈士陵园里的烈士,但也是为我们拼过命的人。"

夕阳把青龙岗的影子拉得很长,张大爷从山上下来时,手里的报纸只剩下半张——他把清明粿留在了老班长的墓前,又给东边的无名烈士放了一个。穿白衬衫的姑娘还在山门口,怀里的白菊沾了点槐花粉,看见张大爷就笑着迎过来:"爷爷,我把花放在无名烈士墓前了,他们应该能闻到。"张大爷抬头看了眼天上的云,云絮像被风吹散的棉絮:"能闻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