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到清明前后,郑州周边的人总免不了念叨起北邙山——这座承载着中原人“入土为安”情结的山脉,藏着不少陵园。其中荥阳北邙陵园常常被问起:“现在能去祭拜吗?”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,藏在陵园的烟火气里,也藏在每一次有人奔赴的脚步中。
荥阳北邙陵园坐落在荥阳境内的北邙山麓,是经民政部门批准的合法经营性陵园。不同于一些野墓地,它有明确的规划:从门口到墓区的步道铺着青石板,两旁种着四季常绿的松柏,每排墓碑之间留着足够的间距,不会让人觉得拥挤。去年我陪朋友去的时候,门口的电子屏正滚动着“文明祭拜须知”,穿制服的保安师傅笑着提醒我们:“带好身份证,车辆停在左边的停车场,别堵了入口。”朋友掏出身份证登记时,我注意到旁边的墙上挂着“河南省民政厅批准文件”的复印件——这些细节都在说,这里是能放心去的地方。
不过去之前,有些实际的事得提前摸清楚。比如开放时间,一般是早8点到晚5点,节假日像清明、中元节会延长到晚上6点,但最好提前打个电话确认——毕竟谁也不想赶个空趟。还有祭拜的方式,陵园里不让烧纸、放鞭炮,门口的服务台会提供免费的白菊花和追思卡。朋友蹲在奶奶的墓前,把写着“奶奶,我买了您爱吃的水蜜桃,甜得很”的卡片压在墓碑旁的石块下,风一吹,旁边的松针落下来,刚好盖在卡片角上,倒像是奶奶轻轻抚了抚那行字。保安师傅路过时停下脚步:“姑娘,要是想挂卡片,那边有专门的追思树,风吹着能飘得远,老人能听见。”朋友把卡片挂上去,树影里的卡片晃啊晃,比烧纸的烟更让人心里热乎。

其实说到底,“能不能去”从来不是一个冰冷的答案,而是“值不值得去”的心意。去年冬天我在陵园碰到一位穿藏青色外套的阿姨,她蹲在墓前擦墓碑,擦得很慢,每一道纹路都擦得发亮。她的脚边放着一个保温桶,打开来是热气腾腾的小米粥——那是她老伴生前最爱喝的。“我每个月都来,”她抬头跟我说话,眼角的皱纹里藏着笑,“昨天孙子考了100分,今天楼下的月季开了,这些事,他得知道。”风卷着细雪落下来,落在她的外套上,落在墓碑的“寿”字上,落在那碗还冒着热气的粥里——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荥阳北邙陵园能去的意义,是让那些没说出口的话有个地方落脚,让那些藏在心里的思念能变成一步一步走向他的路。
现在如果你问我“荥阳北邙陵园可以去祭拜吗?”我会说:“当然可以。”它不是一个符号,不是一个地址,是每一次有人带着心意奔赴的地方,是每一句“我想你了”能被听见的地方。北邙山的风会接住你的思念,松柏会记得你的声音,连脚下的青石板都藏着温度——毕竟,最动人的祭拜,从来不是烧多少纸,放多少鞭炮,而是你带着他爱吃的东西,带着没说完的话,站在他面前,轻轻说一句:“我来了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