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里裹着菊香,周末的邙山脚下又开始堵车——老郑州人都懂,这是去扫墓的队伍。沿着江山路往北走,过了黄河游览区的牌子,就能看见郑州市民公墓的大门,而里面最“有人气”的,当属邙山墓园。
作为惠济区老牌的公益性公墓,邙山墓园的底气藏在“风水”里:背倚邙山余脉,面朝黄河水,园区里的国槐都长了二三十年,春天开槐花,秋天落金叶,连风都比市区里柔些。常来扫墓的王伯说:“我爹10年前选这儿,就是看中离黄河近——老辈人总说,‘生在黄河边,死归邙山岗’,算圆了他的心愿。”

说到价格,其实不是一刀切的数。最常见的传统立碑墓,是大多数家庭的选择,价格大概在3万到8万之间。比如靠近园区主干道的位置,因为推轮椅、拎祭品方便,价格能比后排角落贵1-2万;要是碑身用的是进口花岗岩,刻字再带点浮雕,比如梅兰竹菊或者福寿图,总价能往上飘到7、8万。而年轻人更爱选的生态墓,比如树葬、花坛葬,就实惠多了——树葬是把骨灰埋在松树下,只立个小巧的石牌,价格1万5到3万;花坛葬更简单,骨灰撒在花坛里,连墓位都不用挖,1万出头就能搞定。还有些追求个性的家庭会选艺术墓,比如做成书本形状的碑、带喷泉的小花园墓,价格就得5万往上了,遇上设计师定制款,十万八万也不稀奇。
除了墓型本身,还有些细节费用得提前算进去。比如管理费,郑州市统一规定是每20年一交,每年大概300-500块,算下来20年也就几千块;刻字费是按字数来的,每个字10-20块,要是想刻张老人的照片,得加300-500块的瓷像费;还有些家庭会给墓位围个小栏杆、铺块青石板,这些额外装饰也得花个千儿八百。邻居张姨去年选了树葬,她算过一笔账:“树葬1万2,管理费20年6000块,总共不到2万——比我之前看的立碑墓省了一半,我爸爱养鸟,以后树底下能停小鸟,他肯定喜欢。”

其实选墓这事儿,从来不是“越贵越好”。上周遇到刚选完墓的小李,他说:“我本来想咬咬牙买观景位,后来跟销售聊,才明白向阳、通风比看黄河更重要——老人怕潮,选个朝南的位置,冬天的太阳能晒到碑身,比啥都强。”还有些年轻人会选生态墓,说“现在都讲环保,与其占块地立碑,不如让老人变成一棵树,每年来浇浇水,比烧纸更有意义”。
风卷着黄河的浪声掠过墓园,卖鲜花的阿姨举着网套喊:“姑娘,黄菊要吗?邙山的风大,得套上才不会散。”其实对于郑州人来说,邙山墓园的价格,不过是串带温度的数字——它连着对逝者的牵挂,连着家族的回忆,更连着“好好告别”的心意。毕竟,扫墓时蹲在墓前说的那句“爸,我来了”,才是比价格更重的分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