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林连天公墓名人有哪些?

  • 2025-10-28
  • 编辑:郑州陵园网

嵩山脚下的风总是带着松针的清苦,沿着少室山的褶皱漫过少林连天公墓的青石板路。这座紧挨着少林寺的墓园,没有常见公墓的肃穆压抑,倒像一片被文化浸润的园子——高大的侧柏立在道路两旁,每一片叶子都藏着少林的晨钟暮鼓;墓碑上的文字不是冰冷的生卒年,而是一段段关于“传承”的故事。来这里的人不是单纯扫墓,更像来赴一场和文化的约会,和那些把生命献给少林、献给中原文化的人,说一句“我还记得你”。

在墓园的西北角,有一方刻着“武以载道”的青石碑,墓主人是少林武术泰斗刘振海。刘老的故事在少林周边的村子里几乎人人能说上两句:七岁那年,他背着母亲做的粗布包,从几十里外的登封县城走到少林寺,跪在山门前要学武。老和尚摸着他的头说“武不是打人的拳头”,他就跟着学了十年——清晨在山门前扎马步,中午在树荫下练拳法,晚上跟着老和尚读《论语》。后来他成了少林武术队的首任教练,带着弟子们走遍全国表演,连国外的武术爱好者都不远万里来拜他为师。晚年的刘老总说“我的根在嵩山”,去世前特意交代家人,要把他葬在能看见少林寺山门的地方。如今站在他的墓前,总能看见几个穿武术服的年轻人来鞠躬,有的是他的徒孙,有的是慕名而来的学习者——他的“武以载道”,早就变成了弟子们出拳时的正气,变成了少林武术传向世界的底气。

少林连天公墓名人有哪些?-1

沿着青石板路往南走,有一方刻着“民俗是活着的根”的墓碑,墓主人是中原民俗学泰斗张振犁。张老的一生都在和“根”打交道:上世纪八十年代,他带着学生们走遍嵩山周边的大小村子,敲开一扇扇土坯房的门,听老人讲少林武术的民间传说——十三棍僧救唐王”的民间版本,比如村里老太太们嘴里的“少林武僧救苦救难”的故事。他说“少林武术不是寺里的专利,是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宝贝”,于是把这些传说写成了《中原少林民间故事集》。晚年的张老得了重病,躺在病床上还念叨着“要去嵩山脚下看看”,去世后家人按照他的愿望,把他葬在少林连天公墓。墓前的石桌上,常有人放着他写的书,还有村民们送的手工鞋垫——那是他当年走访时,村民们塞给他的,他一直留着,说“这才是最真实的民俗”。

少林连天公墓名人有哪些?-2

在墓园的东边,有一方刻着“嵩山的风里有禅的呼吸”的墓碑,墓主人是台湾禅学学者叶曼。叶曼先生的名字在禅学界很有名,可很少有人知道,她和嵩山的缘分始于七十岁那年。当时她来少林寺参加禅学论坛,坐在大雄宝殿的台阶上,看着寺外的嵩山,突然说“我终于找到禅的家了”。后来她每年都来嵩山,住在少林寺旁边的民宿里,和僧人们一起早课,和村民们一起吃粗茶淡饭。她写过一本书叫《嵩山禅话》,里面说“禅不是坐在蒲团上想出来的,是嵩山的风刮过耳际,是少林寺的钟声撞进心里,是村民们说的‘吃饭时吃饭,走路时走路’”。去世前,她对弟子说“把我葬在嵩山脚下吧,我要听着少林的钟声,继续我的禅修”。如今她的墓前常放着台湾带来的乌龙茶,还有读者写的便签:“叶先生,我读了你的书,终于懂了‘禅在生活里’”。

少林连天公墓里的每一位名人,都有这样一段和“根”有关的故事:他们有的用武术传承少林精神,有的用文字记录文化脉络,有的用禅学连接古今。这里不是生命的终点,而是他们和文化根脉的“接头处”——刘老的“武以载道”还在弟子们的拳里,张老的“民俗是根”还在村民们的故事里,叶先生的“禅在生活里”还在读者的心里。当


买墓地 郑州陵园网
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

1358156887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