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到清明前后,郑州街头的法桐刚冒出嫩黄的芽尖,巷口的便利店就会多摆几叠黄纸——老郑州人都明白,这是要去邙山了。作为承载了三代人牵挂的"城市后花园",邙山公墓从来不是冰冷的墓碑群,而是奶奶念叨的"你爷爷爱吃的糖稀",是爸爸每年必带的"西流湖的芦苇",也是晚辈常问的那句:"咱邙山公墓啥时候开门啊?
其实邙山公墓的位置挺好找的,就在惠济区邙山风景区脚下,北依黄河大堤,南望中原路的车水马龙。从市中心的二七广场出发,沿着江山路一直往北,过了黄河公路大桥不远,就能看见"邙山公墓"的蓝色路牌。顺着盘山道往上走,两边的松柏长得比人高,风穿过枝叶的声音沙沙的,像极了小时候爷爷摇蒲扇的节奏——这里的每一寸土,都浸着郑州人的温度。
说到开放时间,邙山公墓的规律跟老郑州人的生活节奏挺合的:平时是早上8点开门,下午5点关门,周末和法定节假日也不休息——毕竟总有人想在周末陪父母说说话。但到了清明、冬至这两个"大日子",开放时间会提前半小时,早上7点半就开始接待;要是赶上春节除夕、中秋团圆夜,管理处还会把关门时间延长到下午6点,就怕有人下班晚了赶不上跟亲人"唠两句"。

不过高峰时段去得注意点啥?老郑州人都有经验:先查交通——清明前两周的周末,江山路肯定堵,不如坐地铁2号线到惠济区政府站,再转公墓的免费摆渡车,十分钟就到山脚下;再备点实用的——带老人的话,拿个折叠椅,山上的台阶多,累了能歇会儿;要是想捎点心意,现在不让烧纸了,公墓门口有免费的鲜花兑换点,拿烧纸换一束黄菊花,比烟味更让人安心;还有啊,公墓里的便民服务站能借开水、轮椅,找不着位置就问穿红马甲的志愿者,都是土生土长的惠济人,比导航还灵。
其实问"什么时候开放"的人,心里想的从来不是"几点开门"——是想早一点把刚烤好的油馍放在供桌上,是想跟爸爸说"今年我升职了",是想跟妈妈讲"孙子会喊奶奶了"。邙山公墓的门,从来不是"关着"的——风里的松柏香是门,雨里的石阶路是门,连黄河里的浪声都是门,只要心里记着,什么时候来,都是"回家"。

就像去年清明我陪奶奶去,她摸着爷爷的墓碑说:"你看,咱孙儿都长这么高了,跟你年轻时一样俊。"风把她的白发吹起来,落在墓碑上,我突然明白:邙山公墓从来不是"终点",是郑州人把牵挂"存"在这里的地方,不管几点开门,不管什么时候来,那些没说出口的话,那些没做完的梦,都能在这里找到"听"的人。
下次要是再问"邙山公墓啥时候开放",就跟他说:"只要你想,随时都能去——毕竟,牵挂从来没有'关门时间'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