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邙山总是裹着一层淡雾,沿着山间步道往上走,松柏林的香气裹着风钻进衣领,偶尔能听见几声鸟叫,混着不远处有人擦拭墓碑的轻响——这是邙山生态陵园最常见的清晨。最近两年,陵园要搬迁”的说法像风一样刮进不少人的耳朵:小区里买菜的阿姨凑在一起议论,网上的本地论坛里有人发贴问“是不是真的”,甚至有家属专门跑到陵园办公室打听——好好的陵园,怎么突然要搬?
要说起这些传言的由头,其实和郑州北边的发展脱不开关系。最近几年,惠济区的变化肉眼可见:地铁2号线延长到了贾鲁河,北边的商业综合体一家接一家开,就连以前的农田都变成了新小区。有人看见陵园旁边的空地竖起了“规划中”的牌子,就联想到“会不会要拆陵园建房子”;还有人翻出几年前的“北部生态城”规划文件,里面提到“优化生态空间”,就把这和“搬迁陵园”画了等号。更有甚者,把某新楼盘销售的“周边规划调整”当成了“实锤”,越传越像真的。
但传言归传言,官方的说法才是准星。去年年底,郑州市惠济区民政局在政务服务网上专门针对“邙山生态陵园是否搬迁”做了回复:“邙山生态陵园是经河南省民政厅批准设立的合法经营性公墓,截至目前,未收到上级部门关于搬迁的通知。”而翻开《郑州市殡葬事业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》,里面明明白白写着:“稳定现有经营性公墓布局,提升生态化、信息化、人性化服务水平”——说到底,陵园不仅不会搬,未来还会变得更好:比如增加生态葬区,让逝者以更环保的方式融入自然;比如升级智慧祭扫系统,在外的子女也能远程寄托思念;比如完善便民服务中心,给来祭扫的老人提供休息的地方。
其实就算退一步想,真的要搬陵园,也不是件容易的事。首先是法律上的门槛:经营性公墓的土地使用权通常是50年甚至更久,要收回得经过严格的审批,还要补偿经营者和家属的损失;然后是情感上的牵挂:每一座墓碑背后都有故事,有的是父母对孩子的不舍,有的是子女对长辈的怀念,贸然搬迁只会让这些思念没了落脚处;最后是现实的成本:迁一座坟的费用少说几千块,陵园里几千座墓碑,光这笔钱就不是小数目,更别说还要找新的墓地、协调所有家属的意见——这些问题,哪一个都得慢慢来。

那天离开陵园的时候,刚好碰到一位来祭扫的阿姨,她蹲在墓碑前,把一束白菊轻轻放在碑前,嘴里念叨着“今年的菊花比去年鲜”。风掀起她的衣角,松叶沙沙响,像在回应她的话。人们担心的从来不是陵园本身,而是“会不会失去这个寄托思念的地方”。但至少现在,邙山的松柏还在,黄河的风还在,那些刻在墓碑上的名字还在——邙山生态陵园,依然是那个能让思念落地的地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