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末清晨的风里裹着桂香,张阿姨拎着刚蒸好的包子往公交站走——这是父亲生前最爱吃的,她每个月都要往青龙岗跑两趟。小区门口的王姐喊住她:“我说张姐,你还往青龙岗去?昨天我家儿子说,那一片要建什么文旅项目,公墓得搬呢!
张阿姨的脚步顿了顿,手里的包子盒晃了晃:“真的?我上周才去,没见动静啊。”王姐摇头:“我也是听楼下快递小哥说的,说是贾峪镇要开发,青龙岗在规划里。”
四十分钟的公交程,张阿姨坐得心神不宁。车刚停在青龙岗门口,她就急着往下走,门口的安保师傅笑着拉开门:“阿姨,又来啦?”张阿姨赶紧问:“师傅,我听人说这儿要搬?”师傅摆手:“这两天问这事儿的人得有十个,我们天天守着门,没接到任何通知。您看,园区里的花还是刚浇的,保洁阿姨正擦碑呢。”

顺着师傅指的方向看过去,青龙岗里的柏树还是那样密,石径上的青苔泛着浅绿,几个家属正蹲在墓碑前摆祭品,远处的凉亭里,工作人员在给老人递热水。张阿姨摸着父亲墓碑上的“慈父张建国”几个字,旁边的园区客服小周走过来:“阿姨,您要是担心,留个手机号吧,要是有任何变动,我们肯定第一时间通知您。昨天还有位大叔来问,我们把近期的园区活动表给他看了——下个月要搞菊花展,怎么会搬呢?”

其实张阿姨也觉得自己慌得有点多余——园区里的一切都没变:父亲墓碑旁的冬青还是去年她种的,长得比膝盖还高;门口的便民箱里,还放着她上次落下的手套;连卫生间的洗手液,还是她习惯用的柠檬味。
可心里的石头总得落地。张阿姨掏出手机,查了荥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官网。2023年发布的《荥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(2021-2035年)草案》里,贾峪镇的定位是“生态文旅融合区”,重点发展乡村旅游和文化创意,但关于青龙岗公墓的部分,只写了“优化现有殡葬设施布局,提升服务水平”,压根没提“搬迁”俩字。

她又给在民政局工作的侄子打了电话,侄子说:“姑姑,公墓搬迁不是小事,得经过民政部门审批,还要征求所有墓主家属的意见,流程得走大半年。就算真要搬,也得先找好新址,谈好补偿方案,不可能突然就动。”
挂了电话,张阿姨坐在父亲的墓碑旁,阳光穿过柏树的缝隙落下来,照在碑身上的刻字上。她摸出包子,放在碑前:“爸,您放心,这儿不会搬的。就算以后真要搬,我也会跟着您走,不会让您孤单。”
旁边的小周走过来,递上一杯温热的菊花茶:“阿姨,您要是还有疑问,明天可以来参加我们的家属座谈会,主任会给大家讲政策。其实最近问搬迁的人多,都是谣言传的——咱们园区是2015年正式运营的,手续全得很,不会说搬就搬。”
张阿姨端着茶杯,看着眼前的青龙岗:风里飘着桂香,远处的山岚裹着雾,父亲的墓碑在阳光下泛着暖光。她忽然笑了:“我就是慌,怕找不着您爷爷。”小周说:“阿姨,就算真有那天,我们也会帮您把爷爷的碑移到最合适的地方,不会让您找不到。”
傍晚回家的时候,张阿姨给王姐发了条消息:“青龙岗没要搬,我去看过了,一切都好。”王姐回复:“那就好,我也是听别人说的,吓一跳。”
其实生活里的谣言,就像风里的碎叶子,吹过来又吹过去。对于青龙岗的家属来说,最踏实的,还是亲自去看看——看看熟悉的树,摸摸熟悉的碑,听听工作人员的话。毕竟,那些关于亲人的牵挂,从来都不是谣言能撼动的。
SEO关键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