邙山的秋总是裹着松针的香气,沿着黄河边的山路漫上来。清晨的陵园里,保洁阿姨刚扫完石阶上的栾树果,就看见一位穿藏青外套的老人,扶着墓碑摸了摸碑上的照片,掏出手机翻通讯录——他的手机屏幕裂了一道缝,上面存着“邙山陵园办事处”的号码,是去年清明来祭扫时,工作人员亲手输给他的。老人手指有些抖,按了两次才拨通,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:“叔,是您啊?今天来祭扫?”老人笑着应:“嗯,我给你婶带了她最爱的桂花糕,想问问你们这儿的保洁能不能帮我摆到碑前?
每年春秋两季,陵园办事处的电话总会比往常热闹些。上周三上午,张姐刚接起电话,就听见那头传来抽泣声:“我妈昨天走了,想葬在邙山,你们这儿还有墓位吗?”张姐一边翻登记本,一边轻声安抚:“阿姨您别急,先告诉我叔叔阿姨的姓名和身份证号,我帮您查最近的墓区——咱们桂花园还有几个位置,挨着小池塘,您妈要是喜欢花,肯定合心意。”这样的电话,她每天要接十几个:有住在外地的子女问能不能代扫父母的墓,有刚退休的老人想提前选合心意的墓位,还有失去亲人的家属,声音里带着哽咽问安葬流程。
其实找邙山陵园办事处的电话,真不用翻遍整个网络。很多人习惯在搜索引擎里输“郑州邙山陵园电话”,结果跳出不少来历不明的号码,有的是中介,有的甚至是诈骗——最稳妥的办法,是查陵园的官方网站,或者关注“郑州邙山陵园”微信公众号,底部菜单栏“联系我们”里的电话才最准确。要是实在不放心,直接去陵园门口的办事处问,玻璃门上贴着红色的电话贴纸,阳光一照,字特别亮。

张姐在办事处做了八年,她说打电话的人里,最让她难忘的是个深圳姑娘。姑娘去年清明没回来,打电话时哭着说:“我爸走的时候我在加班,没见到最后一面,能帮我给他的墓上插束菊花吗?”张姐放下电话就去了松涛区,找到那座刻着“李建国”名字的墓碑,把菊花插在碑前的石缝里,拍了照片发过去。姑娘回消息说:“谢谢姐,我看见菊花了,像我爸以前种的那盆。”
还有次,一个小伙子打电话来,说爷爷的墓位编号忘了,就记得在松涛区旁边有棵老槐树。张姐放下电话就去转了一圈,果然在老槐树下找到那个墓位,回拨过去时,小伙子特别高兴:“我明天就能带奶奶过来,她一直想看看爷爷的墓。”张姐说,打电话其实不用太紧张:问墓位信息要带亲属身份证号和去世证明,问代扫要讲清墓碑位置,上午9点到11点打最好,那会办公室不那么忙,能慢慢跟你讲清楚。
傍晚的陵园里,夕阳把墓碑的影子拉得很长。办事处的电话铃又响了,是早上穿藏青外套的老人:“姑娘,我刚才看了婶的墓,你们帮种的月季开了,红得像她年轻时穿的裙子——谢谢你们啊。”张姐笑着说:“叔,这是我们该做的,以后有什么事,随时打电话。”挂了电话,她抬头望远处的黄河,波光里闪着夕阳的碎金,风里飘来桂花香——其实这电话那头的每一声问候,每一次咨询,都是活着的人对逝去亲人的牵挂,像一根细细的线,把邙山的风、黄河的水,还有那些没说出口的想念,都连在了一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