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始祖山刚从雾里醒过来时,山脚下的墓地已经有了动静——穿藏青布衫的老头扛着锄头,要给老伴的坟头添把土;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举着一串纸做的金元宝,问妈妈“奶奶会喜欢这个吗”;卖豆浆的张婶推着三轮车往上走,车把上挂着个塑料盒,里面装着给老客户留的糖心蛋。对于土生土长的新郑人来说,始祖山不是“旅游景点”,是刻在骨血里的“归处”——轩辕黄帝的祠庙在山顶,爷爷的墓碑在半山腰,连山风里都飘着“回家”的味道。每年清明前一周,山路上的槐花开得正盛,烧纸的烟味混着花香飘出去二里地,连路过的游客都会放慢脚步,说“这山上有烟火气”。
2020年的春天,这股烟火气突然断了。始祖山的大门上挂着“疫情期间禁止入内”的红牌子,锁头锈得发亮,有个姓王的阿姨蹲在门口,把给父亲买的白酒倒在地上,眼泪砸在水泥地上:“去年还陪他吃了饺子,今年连面都见不着。”2021年改成了预约制,每天限500人,山路上拉着蓝白警戒线,志愿者举着健康码的牌子喊:“先扫码,再登记!”有老人不会用手机,站在警戒线外急得直搓手,志愿者就帮他填表格,说“大爷,我帮你约上了,明天上午来”。2023年之后,警戒线撤了,健康码也不用查了,但卖烧纸的老太太会笑着提醒:“戴个口罩吧,山里风大,容易呛着。”——疫情没教会我们“隔绝”,反而教会了我们“小心地爱”。
那2025年的始祖山墓地,会是什么样?其实从最近两年的政策就能猜个大概——新郑市殡葬管理所的规则一直是“动态调整”:如果本地没有新增病例,就正常开放;如果有局部疫情,就改成预约+限流。比如2024年清明,新郑没有疫情,墓地从早7点开到晚5点,山路上的豆浆摊又摆了起来,张婶的糖心蛋卖得比往年还快;2024年寒衣节,邻县有个小范围疫情,就改成了“每天限1000人,需提前一天预约”,但还是有很多人来,拿着手机给墓碑拍视频,说“妈,我给你看今年的雪”。所以2025年的始祖山,大概率不会“一刀切”关上门——毕竟,比起“防病毒”,“防人心的疏离”才是更难的事。
说到底,问“2025年能不能去”,不如问“我该怎么准备”。你可以把“新郑民政”的公众号加个星标,每年3月中旬,他们会发最准的消息——去年是3月15号,写着“开放时间7:00-17:00,无需预约”;今年是3月12号,直接说了“正常开放”。你也可以提前准备点“轻”的心意:比如妈妈生前爱喝的茉莉花茶,倒一点在墓碑前;比如孩子的满分试卷,拍张照片存在手机里,蹲在那里给爸爸看;比如只是坐一会儿,摸摸墓碑上的刻字,说“我今天路过你爱吃的那家包子铺,还是老味道”。其实先人们要的,从来不是烧纸的烟味,是“我没忘记你”的心意——就像始祖山的雾,不管有没有疫情,每年春天都会准时飘起来,裹着山,裹着墓碑,裹着每一个回来的人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