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陪邻居张阿姨去始祖山看墓地,她刚进墓园就站在台阶上转了三圈,抬头问销售:“你们这儿墓碑都是啥朝向?”销售笑着指了指远处的主峰:“您看,咱这儿的碑基本都顺着山的走势,坐北朝南对着风后岭。”张阿姨眯着眼睛看了会儿,点头说:“这朝向对,跟老家的老房子一样,看着就稳当。”其实不止张阿姨,很多来始祖山选墓地的人,第一个问的都是朝向——毕竟在中国人的观念里,“朝向”不是随便选的,那是跟“根”和“稳”连着的。
要问始祖山的墓碑朝向好不好,得先看它的“天生底子”。作为伏牛山延伸出的余脉,始祖山的山脉走势像条铺展开的巨龙:主峰风后岭海拔793米,稳稳坐北朝南,背后是三道东西走向的余脉,层层叠叠往西北延伸,像龙身裹着龙头;前面是一片开阔的冲积平原,从墓园往下看,能看见绿油油的麦田顺着地势铺到天边,远处双洎河的水光闪着碎银——这种“背有靠山、前有明堂”的地形,本来就是传统里的“吉地”,而墓碑顺着山的走势坐北朝南,正好把这片天然格局“接”了过来。站在碑前抬头,风后岭的轮廓清晰得能看见松枝,背后的山挡住了西北来的冷风,前面的阳光顺着平原铺过来,裹着碑身暖乎乎的。
再说中国人最在意的“坐北朝南”,这可不是空穴来风。小时候老家盖房子,爷爷一定要让工匠把正房门槛对着南边,说“南边有太阳,冬天晒得暖,夏天吹得凉”。后来学地理才懂,咱中国在北半球,坐北朝南的建筑能最大程度接收阳光,避免冬季冷风直灌——墓地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。更巧的是,始祖山是轩辕黄帝的“故地”,传说黄帝当年在风后岭练兵时,就是面朝南望着中原大地。所以这儿的“坐北朝南”,不仅是地理优势,更带着点“跟着祖先脚步”的传承——就像张阿姨说的:“对着黄帝站过的方向,老头子在底下也能沾点贵气。”
去年冬天跟朋友去始祖山扫墓,他摸着父亲的碑说:“你看这碑面,上午的太阳刚好照在‘先考’两个字上,不会太刺眼;下午来的时候,阳光裹着整个墓园,不像我之前看的朝北墓园,冬天冷得缩脖子。”旁边打扫的管理员听见了,插话说:“咱这儿的碑都是顺着山设计的,不是硬掰的朝向——你看那排新碑,顺着风后岭的缓坡走,整整齐齐对着南边,家属站在碑前说话,对面是开阔的平原,不会有压抑感。”其实所谓“朝向好”,说到底是“让人舒服”:祭扫时不用背对着太阳眯眼睛,冬天有阳光裹着,夏天有穿堂风扫过,连碑前的鲜花都能多开两天。
上周碰到张阿姨,她拎着水果要去墓园:“我昨天去给老头子擦碑,太阳晒得碑面暖乎乎的,我坐旁边跟他说说话,就跟以前在家晒阳台一样。”其实始祖山的墓碑朝向好不好,答案就藏在这些细节里:它不是风水大师画出来的,是山脉本身的走势“给”的,是太阳的方向“定”的,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“稳”的意识“凑”的。你站在碑前摸一摸被阳光晒暖的碑面,看一看远处顺着山形铺展的平原,再听一听风穿过松枝的声音——所谓“好朝向”,不过是让活着的人安心,让走了的人“住”得舒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