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郑州的陵园,很多人会问:御泉森林陵园怎么样?第一次去时我也带着忐忑——毕竟说起陵园,总难免联想到冷硬的墓碑和压抑的氛围。可当车穿过侯寨乡的刺槐林,看到木质门牌上挂着藤条风铃时,倒先松了口气:风一吹,铃音清脆得像春晨的鸟叫,连空气里都浸着槐花香。
走进园区,第一感觉是“绿得沉实”。刺槐的枝叶织成穹顶,法桐的掌形叶铺出浓荫,侧柏的针叶扎成深绿的团,连步道旁的女贞都举着细密的白花。春天有槐花串成的“雪”落满肩头,夏天躲在法桐下能听见蝉鸣穿过叶缝,秋天银杏的黄衬着侧柏的绿,冬天雪落松枝,冰棱挂在枝桠上,倒有几分禅意的静。园区中央的御泉湖更像块绿宝石,垂柳丝扫过水面,睡莲浮在波上,偶尔有小鱼游过,惊得睡莲颤一下,涟漪就漫到岸边的石阶上。
最打动我的是“把人放在心上”的细节。入口处永远有擦得发亮的免费轮椅,祭扫区的直饮水台旁摆着一次性纸杯,连“追思小站”都藏着小心思——可以免费打印逝者照片,或者写一张祈福卡挂在樱花枝上。去年陪朋友祭扫,她想给妈妈做段小视频,工作人员居然翻出园区里妈妈生前喜欢的绣球花素材,剪辑成三分钟片段。朋友看着屏幕里的花影,眼泪掉下来时,工作人员递来温热的纸巾:“阿姨肯定喜欢这抹粉。”还有定制墓碑的服务,不是千篇一律的花岗岩,能选青石板、老砖,甚至把逝者的爱好刻进去——有位爱书法的老人,墓碑上刻着他写的“宁静致远”,旁边嵌了块砚台形状的石头,摸上去还有细腻的纹路。
更特别的是它的“生命观”。这里主打生态殡葬,树葬、花葬、草坪葬不是噱头——把骨灰埋在刺槐或玉兰树下,树牌上刻着逝者名字,每年祭扫就是给树浇水、剪枝,倒像逝者变成了树,继续陪着家人。园区里还有面“人文纪念墙”,刻着普通人的生平:“王秀兰,卖了30年早餐,凌晨3点熬的粥暖过学生的手”“李建国,种了一辈子菜,临终说要把骨灰埋在菜园里”……这些短句子像种子,落在看的人心里,慢慢长成温暖的芽。

离开时夕阳正沉,把树影拉得很长。回头望,御泉湖的金波里晃着晚霞,远处传来几声鸟叫,风里又飘来槐花香——像奶奶生前晒的被子味道。突然懂了园区标语里的“温柔落脚”:这里不是结束,是逝者变成了树、变成了风、变成了湖面上的涟漪,以最自然的方式,继续陪着爱他的人。
有人说陵园是“悲伤的地方”,可御泉森林陵园更像“带着记忆的自然”。它没把“死亡”做成冰冷的符号,而是把逝者的爱好、家人的牵挂,都揉进了每一片树叶、每一缕风里。就像那位选了刺槐树种葬的阿姨说的:“我小时候家门口有棵刺槐,现在我要变成它,等着孩子们来吃槐花饭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