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新郑田埂上的枣花香,掠过双洎河的浪尖,最后落在始祖山的肩头。站在墓地所在的缓坡上望过去,这座山像块被岁月焐热的玉——不算高,主峰也就793米,却稳稳地把豫东平原的烟火气和伏牛山的余韵串在了一起。很多来墓地祭奠的人都会问:"这山到底属于啥山脉?想找张清楚的地理位置图咋这么难?"其实答案就藏在山的褶皱里,藏在当地人的家常话里。
始祖山的"出身"一点都不普通。它属于伏牛山余脉——没错,就是那条从南阳伏牛山老界岭一路向东、把秦岭的"余温"带到郑州的山脉。伏牛山是秦岭东段最大的支脉,像条铺在豫西大地上的绿绒毯,到了新郑这儿,终于收住了"锋芒",变成了温柔的丘陵。地质队的朋友说过,始祖山的岩石和伏牛山主脉的花岗岩是"亲兄弟",只不过经过千万年的风雨侵蚀,原本陡峭的山峰磨成了缓坡,原本锋利的岩石变成了能坐人的"石凳子"。你要是蹲在墓地旁边的石头上敲一敲,还能听见和伏牛山主脉一样的"咚咚"声——那是山脉的"心跳",从来没变过。

这座山原来不叫始祖山,老辈人都叫它"具茨山"。后来为啥改名字?因为新郑是黄帝故里啊。《史记》里说黄帝"登具茨,访大隗",说的就是他沿着伏牛山余脉走到这儿,和隐士大隗讨论治国的道理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新郑搞黄帝文化节,有人说"具茨山"太生僻,不如叫"始祖山"——既贴合黄帝"人文始祖"的身份,又能让更多人记住。就这么着,"始祖山"的名字慢慢传开了,连山下的村庄都改叫"始祖山社区"。而始祖山墓地能火起来,也和这个名字有关——谁不想让亲人"住在始祖身边"呢?墓地建在山的南麓,背靠着主峰,前面对着双洎河的支流,正好符合老人们说的"背山面水",加上山上的槐树、柏树长得密,风一吹沙沙响,倒像有人在轻轻说话。
至于"地理位置图谁有"这个问题,其实答案比你想的简单。现在打开手机地图,搜"新郑始祖山墓地",卫星图能清楚看到墓地的边界——就在辛店镇政府往南5公里的地方,旁边还有条"始祖山大道",顺着路走到底就是。要是想要更"有温度"的图,你可以找当地的民宿老板要——我上次住山脚下的"槐花香"民宿,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的阿姨,从抽屉里掏出张皱巴巴的纸,用铅笔给我画了条路线:"从市区坐10路公交到辛店,再转个摩的,沿着山根儿的柿子树走,看见第三个电线杆子右拐,就能着墓地的红大门。"她画的图歪歪扭扭,却比导航还好用——因为每笔都藏着当地人的"活地图"记忆。
站在始祖山墓地的槐树下,看着山尖的云慢慢飘过去,忽然明白为啥这么多人牵挂这座山。它不是那种"高不可攀"的名山,而是像邻居家的老人——你知道它的来历,熟悉它的脾气,连它身上的伤疤(比如山脚下那道被雨水冲出来的沟)都记得清清楚楚。它属于伏牛山,属于新郑,属于每一个把牵挂留在这儿的人。要是你下次来,不妨沿着墓地的小路往上走一段——到了山半腰的轩辕庙,站在庙门口望新郑城,能看见双洎河像条银带,能看见始祖山的山脊线像条卧着的龙,更能看见,这座山从来都不是"孤立"的——它连着伏牛山的根,连着黄帝的魂,连着所有新郑人的乡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