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青屏山还裹着层淡雾,山脚下的槐花开得热热闹闹,住在溱水小区的老张捧着刚熬好的小米粥,望着窗外的远山叹气——上周刚送父亲走,现在最犯难的就是选块合适的墓地。小区里的老伙计们凑过来出主意,有人说“青屏山近,祭扫方便”,有人说“凤凰山环境好,像公园似的”,还有人说“伏羲山便宜,能省点钱”,可到底多少钱?老张翻着手机里的陵园电话,越看越糊涂。
其实新密的墓地价格,跟它的位置、环境绑得特别紧。市区边上的青屏山片区,算是“黄金地段”——比如嵩山路旁边的“福安园”,紧邻生鲜市场和公交站,步行10分钟就能到市区,双穴立碑墓起步价3.2万,碑身是芝麻白大理石,刻着简单的莲花纹路;带围栏和绿化的精品墓要到7.8万,青竹围栏绕着两棵四季青,看着就像父亲生前种的小院子。再往远走20公里,伏羲山脚下的“归园”陵园藏在浮戏山的林子里,抬头能看山云,低头能听涧水,双穴墓起步价1.5万,树葬只需要8000块,不少年轻人选这个,说“像让爸爸守着一片森林”。

说起价格差异,藏着不少过日子的细节。最直观的是“位置里的方便”:离市区越近,价格越高——福安园因为挨着嵩山路,比伏羲山的同类型墓贵一倍;“风水里的习惯”也占份儿,老人执着的“面南背北”墓位,得提前半年预定,价格要贵1万左右;还有墓型的区别:传统立碑墓比卧碑墓贵1-2万,因为占的面积大;生态葬比如树葬、花葬,能比立碑墓便宜一半,不少人觉得“这样更像爸爸的性子,不爱张扬”。连陵园的服务都藏在价格里——福安园有免费的墓碑清洗服务,清明会帮着擦碑摆花,价格比没服务的贵5%;凤凰山的陵园有“便民服务站”,能租轮椅、买祭祀用品,甚至帮着看小孩,这些隐形的方便,让价格里多了点“贴心”。
选墓地这件事,说到底是“选心里的踏实”。要是子女都在市区上班,选青屏山的近墓,周末买杯父亲爱喝的胡辣汤,就能顺路过去;要是老人爱清静,选伏羲山的林景墓,听着山风唠家常,像跟父亲没分开;要是预算有限,选生态葬也挺好——小区里的李阿姨选了凤凰山的树葬,每次去都给树浇水,说“你爸爱养花,现在守着树,肯定高兴”。还有件要紧事:得选有正规资质的陵园,要看《公墓经营许可证》,别贪便宜选非法墓地,不然钱花了,心里也不踏实。
傍晚的溱水桥边,老张拿着凤凰山的资料和儿子商量,儿子指着桃林照片说:“就选这个吧,爷爷生前最爱吃桃子,等春天桃花开,咱们来拍照。”老张摸着照片上的桃花,想起父亲啃桃子的样子——嘴角沾着桃汁,笑着说“这桃甜”。风里飘来槐花香,像父亲生前种的老槐树的味道。其实最珍贵的从来不是墓的价格,是藏在每一笔选择里的想念——就像父亲生前总说“能常看到你们,比啥都强”,选个子女方便常来的地方,比选贵得离谱的“宝地”,更让心里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