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郑州街头,巷口的早餐店飘着胡辣汤的香气,张阿姨端着碗跟邻座的王伯聊天:“俺家老头前儿个念叨,说等百年之后想找个有山有水的地方,你说咱惠济区有合适的公墓没?”这样的对话,在郑州的老城区里并不少见——对于土生土长的郑州人来说,“葬在北邙”是刻在骨子里的传统,而惠济区,恰好守着这方“风水宝地”。
惠济区的公墓,大多沿着邙山余脉和黄河岸线铺展。最有名的要数邙山公墓,就在邙山脚下的老鸦陈附近。从市区坐公交过去不过四十分钟,下了车就能看见成片的国槐和侧柏,枝叶遮着青灰色的墓碑,连风都带着点松针的清苦。这里的老管理员说,二十年前这儿还是片荒坡,后来慢慢种上树、修了小路,现在成了郑州人最认的“老牌公墓”。园区里不仅有传统的立碑墓,近年还加了生态葬区——树葬的墓碑藏在银杏树下,花葬的花坛里种着四季常开的月季,连骨灰盒都是可降解的,不少年轻人觉得这样“既环保,又能让亲人陪着树慢慢长大”。

沿着黄河大堤往西北走几公里,还有一处更像园林的福寿园。门口的石狮子不似传统公墓那么威严,取而代之的是一片荷花池,夏天的时候粉莲映着蓝天白云,倒像个公园。负责接待的小李说,他们这儿的客户里,有不少是冲着“黄河景观”来的:“有些老人临终前说,想再看看黄河,我们就把墓位选在能看见河景的坡上,家属来祭拜的时候,还能在堤上散散步,吹吹河风。”园区里还有个小小的纪念堂,摆着家属送来的老照片、旧手表,甚至有位阿姨把老伴生前爱听的豫剧磁带也放在这儿——“他活着的时候天天听《穆桂英挂帅》,现在放在这儿,就像他还在身边似的。”
其实对于郑州人来说,惠济区的公墓从来不是“冰冷的墓地”,而是“带着温度的思念容器”。清明的时候,邙山公墓的台阶上会坐满拿纸鸢的孩子——大人们烧纸,孩子们就举着风筝跑,说是“让爷爷看看天上的风”;中秋的时候,福寿园的凉亭里会有家属摆上月饼和石榴,对着黄河方向唠家常:“妈,今年的月饼是你爱吃的五仁,我加了点芝麻,你尝尝。”连园区的保洁阿姨都知道,第三排的王奶奶墓前总摆着糖瓜,那是她孙子小时候最爱的零嘴;第七排的李叔墓前总放着象棋,他生前最念叨“没下完的那盘棋”。

选公墓也得“睁大眼睛”。惠济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提醒,正规公墓都有“公墓经营许可证”,门口会挂着红底白字的牌子,要是遇到“包升值”“没手续”的野公墓,可千万不能信。毕竟对于家人来说,重要的不是墓位有多贵、位置有多“好”,而是能不能踏踏实实地把思念放这儿——就像邙山公墓的老管理员说的:“这儿的树一年年长大,碑上的名字慢慢被青苔盖了点,可来的人还是一样多,因为他们知道,亲人就在这儿,等着他们来唠唠家常。”
暮色里的惠济区,黄河水泛着金波,邙山上的树影越来越浓。那些藏在树影里的墓碑,没有想象中那么凄凉——每一块碑后面,都藏着一个家庭的故事,都守着一份没说出口的想念。对于郑州人来说,惠济区的公墓,从来不是终点,而是“另一种团圆”的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