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的风里还裹着些料峭,我跟着阿姨寻去邙山生态陵园的路时,她手里攥着半张揉皱的旧地图——那是去年邻居帮忙画的,箭头歪歪扭扭指向“邙山之阳”。其实现在早有导航,可她总说“得摸清楚实地的样子,才好跟里面的人说说话”。或许对很多人来说,找陵园的位置,从来不是找一个冰冷的坐标,而是找一条能接住思念的归途。
邙山生态陵园坐落在郑州西北方向的邙山岭上,准确说,是连霍高速郑州段北出口往北约3公里的位置——如果你从市区出发,沿着京广快速路一直向北,过了黄河公路大桥再转道连霍高速往西,没多久就能看见蓝底白字的“邙山生态陵园”路牌。或者更接地气一点,它就在老郑州人熟悉的邙山黄河游览区西侧,隔着一道缓坡,能听见黄河水拍击岸石的碎响。以前常有人把它和附近的墓园弄混,但只要记着“背靠邙山主峰,面朝黄河故道”的模样,就不会走错——毕竟邙山的土是暖黄色的,像晒了一辈子太阳的老人手掌,而陵园里的松柏又比别处密些,远远望去像一片绿云落在坡上,连风穿过枝叶的声音都比别处柔。
其实老郑州人都懂,邙山历来是“生在苏杭,葬在北邙”的宝地。不是迷信,是这邙山岭的地势缓而高,土壤透气,连地下的水脉都走得慢——生态陵园选在这里,本就带着“让故去的人留在自然里”的心思。我曾跟着陵园的工作人员走过后山,看见他们在树坑里埋落叶当肥料,在小路两旁种二月兰,连墓碑的材质都是本地的青石板。“不是要把这里建成豪华墓园,是要让故去的人还能接着踩家乡的土,闻家乡的风。”工作人员蹲在树坑边埋落叶时说,身后的松柏漏下细碎的阳光,落在他沾着泥土的裤脚。原来这位置不是随便选的,是把邙山的历史、黄河的根脉,还有现代人“尊重自然”的理念,揉成了一份对生命的温柔。
找路的时候也有小技巧。要是自驾,最好提前搜“邙山生态陵园主入口”,因为后山的小路有时候会被晨雾遮着,主入口的标识更清晰;要是坐公交,从市区坐16路到黄河游览区站,再打个车过去,也就10分钟路程,司机师傅都认识——他们会说“顺着那片绿云走,错不了”。春天的时候,陵园门口的桃花会开得特别艳,粉粉的一片像霞,远远就能看见;秋天的话,门口的银杏叶落一地,像铺了层金箔,踩上去沙沙响,像故人间的低语。这些藏在季节里的小标记,比导航的箭头更让人安心。

那天我陪阿姨找到位置的时候,她蹲在墓碑前,把带来的白菊花轻轻摆好,手指抚过墓碑上的名字,说:“你看,我终于摸清楚路了,以后每年都能自己来。”风里飘来松针的香气,远处传来黄河的浪声,裹着些湿润的水汽。我忽然明白,为什么大家总问“邙山生态陵园位置在哪”——不是因为找不到坐标,是因为每一个问位置的人,都揣着一份要送到那里的思念。而邙山的风、黄河的水,还有那片绿云似的松柏,早把这个位置,变成了无数人心里的“回家的路”。它不是地图上的一个点,是故人与今人之间的桥,是自然与生命的和解,是所有未说出口的话,都能找到地方安放的温柔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