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里刚飘起青团的甜香,楼下的张阿姨就攥着手机来找我。她的手机屏保是去世三年的老伴,照片里两人站在云梦山庄的银杏树下,金黄的叶子落了满肩。"姑娘,你帮我看看,2025年云梦山庄能扫墓不?"她的声音里带着点急,像怕错过一场早就约好的见面。其实最近常有人问这个问题——便利店的老板娘、小区里遛弯的老周、甚至快递小哥,他们的问题里藏着同一份心事:怕那些没摆完的果盘、没烧完的香、没说够的"我很好",再等一年。
云梦山庄在惠济区的邙山脚下,是郑州人心里的"老去处"。从前清明的时候,江山路上总能看到拎着菊花的人:骑电动车的年轻人把花束绑在车把上,坐公交的老人攥着用报纸包好的祭品,连出租车司机都知道,这时候往北边开,准能碰到几个"赴约"的人。这些年它变了些模样:门口的土路铺成了柏油路,原来的烧纸点换成了"生态焚化炉",连入口处都摆上了"鲜花换纸钱"的便民桌,但没变的是管理员王大爷的记性——他记得3排7号的老人爱喝茉莉花茶,每年清明都会提前泡一杯放在碑前;记得5排12号的小姑娘喜欢粉色百合,总会帮着把花摆得整整齐齐。
其实问"2025年能不能去"的人,大多是怕政策变。但只要翻一翻最近几年的消息就会明白:郑州的殡葬政策一直朝着"便民"走。从2021年的"代祭服务",到2023年的"云祭扫小程序",再到2024年推出的"免费接送车",每一步都是想让这份牵挂更"好达"。墓园的工作人员说,只要没有极端天气、没有临时的公共事件,2025年的清明应该还是开放的——"政策是稳的,我们更想让大家能好好和亲人说说话"。当然他们也会提醒:最好提前一周查一下墓园的官方公众号,或者打个电话确认,毕竟有时候交通管制、绿化维护会临时调整,但"大概率能去",这句话足够让张阿姨放下一半心。

要是真打算2025年去,其实可以提前做些准备。比如查好路线:公交坐78路到"云梦山庄站",下车走5分钟就到;自驾的话,门口有免费停车场,最近还加了共享电动车的停放点。要是嫌麻烦,墓园还有"代祭服务"——工作人员会拍一段1分钟的视频,把你的话录下来放给亲人听,把你买的花摆成你想要的样子,比去年的"云祭扫"更实在。也有人说"不去也行":张阿姨说,要是真的不能去,她就买束百合放在家里的窗台上,对着老伴的照片说"今年我学会了做你爱吃的糖醋排骨";老周说,他会把孙子的满分试卷拍下来,烧在阳台的花盆里——"反正他能收到"。

昨天傍晚碰到张阿姨,她手里攥着一盒刚买的青团,说要给老伴留两个。"其实能不能去也没关系",她摸着手机屏保笑了笑,"我昨天梦到他了,他说'别着急,我等着'。"风里的青团香更浓了,吹过小区的梧桐树,吹过楼下的快递柜,吹向北边的邙山。其实扫墓从来不是形式:那些藏在菊花里的想念,夹在书信里的牵挂,哪怕只是对着旧照片说一句"我很好",都是最真的心意。2025年的清明,不管能不能站在云梦山庄的银杏树下,风会把青团的甜香带过去,云会把月光带过去,所有没说出口的话,都会顺着风,飘到那个人身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