巩义市凤凰山公墓孝思园什么时间建设的

  • 2025-11-09
  • 编辑:郑州陵园网

巩义的春来得早,杜甫故里的梨花开得像雪,沿着河洛路往南走,凤凰山的轮廓慢慢浮起来——不是那种陡峭的山,是缓坡连着凉亭,风里飘着松针的香,混着远处洛河的水汽,吸一口都觉得踏实。这就是凤凰山公墓,很多巩义人说,选这里当公墓,是因为“站在山上能看见洛河,先人们能望着老家”。

巩义人讲究“孝”,是刻在日子里的。清明前三天,巷子里的王奶奶会把柳树枝泡在井水里,给孙子编个柳帽;李爷爷会蒸两笼枣馍,每馍上都点个红点儿——那是给太爷爷留的,“你太爷爷当年在洛河边上背粮,饿了就啃干馍,后来日子好了,总说‘枣馍甜,得让先人们尝尝’”。可后来城市扩得快,原来的老坟地有的被划进了工地,有的杂草长得比人高,清明烧纸的时候得用镰刀割出块空地,烟呛得人直咳嗽。老人们聚在巷口的老槐树下叹气:“总不能让先人们挤在犄角旮旯里吧?娃们以后想找爷爷,都找不着地方。”

2012年夏天,凤凰山脚下的荒坡开始热闹起来。负责建孝思园的张师傅是土生土长的巩义人,他说当时设计图改了三版——一开始想建得“气派”,可老人们拍着大腿说“要像家里的院子”,于是把台阶改成了缓坡步道,每排墓碑之间留了宽宽的过道,能放得下一张供桌;又有人说“得让娃们知道咱巩义的根”,就把杜甫的诗刻进了石栏杆:入口照壁上是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”,树葬区的石头上是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”。建设的时候,常有老人搬个小马扎坐在边上看,有的递瓶矿泉水,有的蹲在地基边说“这块土要踩实啊,我爹当年就爱坐这儿晒太阳”。有天晚上赶工,过来个穿蓝布衫的老人,手里攥着块旧砖:“这是我家老房子的砖,能不能镶在我爹的碑角?”张师傅答应了,后来那块砖真的嵌在碑角,上面还留着当年砌墙时的手印。

巩义市凤凰山公墓孝思园什么时间建设的-1

现在的孝思园,春有玉兰开得像云,秋有银杏落得满地金。上周我去的时候,碰到王阿姨带着七岁的孙女,蹲在一棵松树下摸树牌——那是她老伴的树葬位。松针落了孙女一肩膀,她仰着脑袋问:“奶奶,爷爷是不是变成松针了?”王阿姨摸着树牌上的名字笑:“是呀,风一吹,松针飘到洛河上,就能回咱们老家看你太奶奶了。”不远处的凉亭里,几个老人在聊家常,其中一个指着远处的洛河说:“你看那艘船,我爹当年就在那艘船上当纤夫,现在他在山上,能看见船来船往。”边上的志愿者在给一群孩子讲“孝”是什么:“不是买贵的东西,是记得爷爷爱吃的枣馍,记得太奶奶织的粗布衫,记得咱们从哪来。”孩子们仰着脑袋,眼睛亮得像星星。

其实孝思园的建设时间,在巩义人心里不是“2012年”那样的数字,是“那年夏天张师傅的草帽晒破了三个”,是“李奶奶送了十斤自家种的黄瓜”,是“那块嵌着旧砖的墓碑”。它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公墓,是巩义人给先人们建的“新家”,是娃们认祖的“课堂”,是风里飘着松香、能看见洛河的“根”。很多巩义人说,逢年过节来孝思园,不是“上坟”,是“回家看看”——给先人们摆上枣馍,聊聊最近的日子,风会把话捎到洛河里,捎到每个巩义人的心里。

秋天的时候,孝思园的银杏叶落得满地金,孩子们在步道上跑,老人们坐在凉亭里剥花生,偶尔有风吹过,松针沙沙响,


买墓地 郑州陵园网
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

1358156887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