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北邙山,很多河南人心里都有个模糊的印象——那是古书里“生在苏杭,死葬北邙”的风水宝地,也是黄河边连风都带着点厚重感的山岗。河南黄河北邙福寿陵有限公司就坐落在这片山脚下,挨着奔腾的黄河,守着满坡的松柏,慢慢成了不少郑州、洛阳人心里“安置亲人的最后一站”。
其实第一次去福寿陵的人,都会有点意外——不是想象中冰冷的墓园,反而像个藏在山里的公园。进门是两排高大的银杏树,秋天叶子黄得像撒了金,沿着步道往上走,两边是修剪整齐的冬青和月季,偶尔能看见几只麻雀跳在墓碑旁边的石桌上。最妙的是站在半山腰的平台上,能看见黄河像条银带绕着山走,风里飘着青草和松针的味道,连悲伤都变得温柔了点。有次碰到一位戴眼镜的先生,蹲在墓碑前给父亲擦照片,他说:“我爸生前爱钓鱼,每次来这儿,我都跟他说‘看,黄河就在那边,你要是想钓鱼,随时能去’,说完倒觉得他没走,还在我旁边笑着抽烟呢。”
说到服务,福寿陵的老客户最有发言权。去年帮奶奶选墓位的李姐说,一开始她特别怕面对墓园的工作人员——总觉得他们会推销贵的位置。结果接待她的王姐没急着带她看墓,反而先泡了杯热茶,坐在接待室里问:“阿姨生前是不是喜欢养花?”“有没有说过想离热闹点还是偏一点?”等摸清楚奶奶的喜好,才带她去看了靠西边的一个位置——旁边有棵老槐树,树下有块石头能坐,价格刚好在李姐的预算里。还有每年清明、冬至,福寿陵都会开免费的班车,从郑州的二七广场、洛阳的王城公园直达墓园,车上还备着矿泉水和急救包,怕老人爬山累,门口还有轮椅可以借,连擦墓碑的抹布都是提前泡过温水的,说怕冻着家属的手。今年清明,李姐带着80岁的妈妈去扫墓,妈妈走不动,工作人员直接推来轮椅,还一路扶着轮椅上的台阶,说“阿姨您慢点儿,台阶有点滑”,说得妈妈眼睛都红了,说“比我家小子还贴心”。

附近的村民也对福寿陵很有好感。村口卖包子的陈叔说,每天早上都能看见福寿陵的工作人员去菜市场买新鲜的蔬菜,说是给墓园里的保洁阿姨做午饭——“不像有的公司,连保洁都苛待”。还有一次,村里的张奶奶迷了路走到墓园里,工作人员不仅送她回了家,还特意买了盒枣泥糕放在她手里,说“奶奶您下次要是想散步,直接来找我们,我带您逛园子,园子里的月季开得可艳了”。慢慢的,连村里的老人都愿意去福寿陵的小广场上晒晒太阳,说“那里干净,人也亲切,比村口的破广场强多了”。
其实墓园好不好,从来不是看规模有多大,碑有多贵,而是看有没有把“人”放在心上——有没有在意家属的情绪,有没有照顾到老人的习惯,有没有把冰冷的墓碑变成有温度的“家”。河南黄河北邙福寿陵有限公司没说过什么宏大的口号,只是在北邙山下,守着黄河,守着松柏,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到了人心坎里。就像李姐说的:“奶奶葬在那里,我每次去看她,都觉得她不是走了,而是搬到了一个有树、有河、有人疼的地方,挺好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