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云梦山庄总裹着一层淡青色的雾,山脚下的老槐树刚漏出第一缕阳光时,门房的张叔已经把朱红色的大门推开半扇——这是山庄一天的开始。常有早来的客人顺着山路往上走,远远就能闻到厨房飘来的小米粥香,不用问也知道,这是山庄给“起得比太阳还早”的人留的小福利。其实云梦山庄的正式营业时间是早上8点到晚上9点,但老客都懂,那些藏在时间缝里的温暖,才是最动人的。
8点整,茶园的竹门吱呀一声打开,穿蓝布衫的茶娘已经在茶垄间摆好了竹篮。此时的茶叶上还挂着露珠,指尖碰到叶片时会沾到一点凉意,茶娘会笑着提醒:“要摘最顶端的两叶一芽,炒出来的茶最是清香。”旁边的书院也开了门,案桌上摆好了笔墨纸砚,穿灰布衫的先生会教客人抄《心经》——阳光透过书院的雕花窗洒在宣纸上,连墨香都带着暖意。上午的时间过得很慢,慢到你可以蹲在茶垄间数露珠,或者坐在书院的台阶上看蚂蚁搬家,没有人会催你,仿佛时间在这里也放慢了脚步。
到了中午12点,餐厅的烟筒会冒出滚滚白烟,掌勺的王师傅已经把山珍土鸡汤炖好了。汤锅里飘着野生的香菇和胡萝卜,连香味都带着山的味道——用粗陶碗盛着喝,热乎的汤顺着喉咙滑下去,连胃里都跟着暖起来。下午3点,书院的凉棚下会摆上绿豆汤和杏仁酥,绿豆汤是用山泉水熬的,甜而不腻,杏仁酥是刚烤出来的,咬一口掉渣,连小朋友都捧着碗不肯放。这时你可以躺在老银杏树下的竹椅上,看风把银杏叶吹得沙沙响,或者跟掌柜的学编竹篮——掌柜的手很巧,能把竹篾编成小兔子、小篮子,连我这种手笨的人都学会了编个小茶杯垫。

傍晚6点,是云梦山庄最温柔的时刻。餐厅的窗户准时打开,能看到山对面的晚霞把天空染成橘红色,像打翻了调色盘。这时端上一碗山珍土鸡汤,汤里的鸡肉是山庄自己养的走地鸡,咬一口肉质紧实,连汤都带着鲜甜。要是赶上周末,晚上7点会有戏班来表演,唱的是当地的采茶戏,演员穿着花布衫,声音脆生生的,连坐在最后一排的老人都听得入神。到了晚上9点,山庄的灯渐渐暗下来,只有门房的灯还亮着,张叔会站在门口跟客人道别,手里拿着一盏纸灯笼——要是你走得晚,他会帮你照亮下山的路,嘴里念叨着:“慢点儿走,山路滑。”
其实云梦山庄的营业时间,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数字。要是赶上节假日,比如中秋或国庆,山庄会延长到晚上10点,门口的大槐树下会点起篝火,大家围坐在一起吃月饼、烤红薯,连张叔都会拿出藏了一年的桂花酒——那酒是用山庄自己种的桂花酿的,喝起来甜丝丝的,带着桂花香。不过要提醒的是,周末的早餐要提前半小时来,不然刚蒸好的桂花糕可就抢光啦;要是想体验采茶,最好上午8点就到,不然露珠干了,茶叶的香气可就差了一点;要是想坐凉棚下的竹椅,得早点儿去占位置,不然晚了可就没啦。

那天我走的时候,张叔举着纸灯笼送我到山脚下,风把灯笼的光吹得摇晃,他说:“下次来早点儿,我给你留碗热乎的小米粥。”其实云梦山庄的时间,从来不是用来“赶”的,而是用来“慢”的——慢到能闻到茶叶上的露珠味,慢到能尝到桂花糕里的甜意,慢到能看清晚霞里的每一种颜色。所以啊,要是你问云梦山庄的营业时间几点,我会说:从清晨的雾起,到夜晚的灯灭,每一个时刻,都值得你来。毕竟,这里的时间不是数字,是藏在每一口粥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