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郑州西郊,沿着陇海路往西过了西四环,法桐树的枝叶突然变得浓密,像撑开一把把绿伞遮住阳光。再往前开几百米,就能看见“云梦山庄”的石牌——青灰色的石头上刻着四个鎏金大字,旁边立着两株侧柏,枝叶垂下来,倒像在迎接来者。不少老郑州提起这个地方,总说“那是个埋先人的园子”,可最近总有人皱着眉问:“我看里面有纪念墙,是不是烈士陵园啊?”今天咱们就把这层“误会”摊开,唠唠云梦山庄的真实模样。
先给它定个“身份牌”:云梦山庄是1994年经郑州市民政局批准的经营性公墓。所谓“经营性”,直白点说就是为普通市民提供丧葬服务的商业化园区——比如选墓位、做殡仪、刻墓碑这些事儿,都在它的服务范围内。至于“山庄”这个名儿,完全是因为园区的环境:里面种了上千棵树,侧柏、国槐、银杏挤得满满当当,还有几亩月季园,每到五月,粉的、红的月季开得铺天盖地,连风里都飘着甜丝丝的香。第一次来的人常说:“这哪像公墓啊,比我家楼下公园还好看。”
那为啥会和烈士陵园“撞印象”?得从去年园区里的“抗战英烈纪念墙”说起。那面墙是用浅灰色大理石做的,上面刻着300多个郑州籍抗战烈士的名字——有参加过台儿庄战役的战士,有在郑州沦陷时牺牲的地下党员。清明的时候,有小学组织学生来献花,红领巾飘在风里,红色康乃馨堆在墙根,倒真有几分烈士陵园的肃穆。但要把话掰扯清楚:烈士陵园是“公益”的,是专门为纪念革命烈士建的,比如郑州烈士陵园里的每一座墓,都刻着“烈士”二字,安葬的是为国家、为人民牺牲的英雄;而云梦山庄是“经营”的,来这儿的大多是给父母选墓、给爱人留位的普通人,纪念墙只是园区里的“致敬小角落”,不是它的“主业”。
再说点云梦山庄里的“小温度”吧。园区的王阿姨在这儿做了十年保洁,她记得最清楚的是穿藏青外套的张大爷。张大爷今年72岁,不会开车,每次来都要坐三趟公交,怀里抱着一束玉兰花。“他老伴儿是小学老师,生前最喜欢小区楼下的玉兰树,去世前说‘要是能住在有玉兰的地方就好了’。”王阿姨说,工作人员特意把老伴儿的墓选在玉兰林旁边,现在那棵玉兰树长得比墓碑还高,每年春天,花瓣落满墓碑,像给老伴儿盖了层花被子。还有一对年轻夫妻,孩子出生六个月就夭折了,他们在“儿童区”选了个位置,旁边种着小松树。妈妈蹲在墓前,摸着墓碑上的小脚印说:“松树长得慢,就像我们的孩子,慢慢长,不着急。”后来工作人员给儿童区加了小风车,风一吹,彩色的叶子转起来,倒真有几分孩子的调皮劲儿。

其实啊,云梦山庄从来没打算“装”成烈士陵园。它更像一个“装着想念的盒子”——里面有老夫妻的玉兰约定,有年轻父母的未完成的牵挂,有儿女对父母的“再尽一次孝”。它不是烈士陵园,但它藏着的,是最接地气的“郑州式怀念”:没有宏大的标语,没有庄严的仪式,只是把“想你”变成了一棵玉兰树、一棵小松树、一束每年准点到的花。
下次再有人问“郑州云梦山庄是烈士陵园吗”,你可以笑着说:“不是哦,但它藏着很多郑州人不愿说出口的牵挂。”就像园区门口的法桐树,叶子落了又长,年复一年,守着里面的每一份“没说够的话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