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嵩山的松针香钻进车窗时,我正跟着妈妈往登封方向走——每年清明,我们都要去嵩山公墓看外婆。对郑州长大的孩子来说,嵩山从来不是课本里的“五岳之尊”,是小时候爸爸背我爬太室山时过的石缝,是高中周末和同学骑山地车追的红叶林,连送别最亲的人,都想把他们安在这山脚下——好像这样,外婆就还在“家的后园”里,没走太远。
嵩山公墓坐落在登封市少林街道办的北环路北侧,顺着郑州西南方向的郑少洛高速开,到登封东下站后再走10分钟就能看见路标。它背靠太室山的余脉,山形像摊开的手掌轻轻拢着墓区,前面是一片开阔的农田,春末有油菜花铺成的黄毯,秋天有玉米秆立成的小森林,风里飘着泥土和庄稼的腥甜,倒不像传统公墓那么肃穆,更像把亲人安在了“家的后园”。
第一次来的时候,我以为会看见连片的冷墓碑,没想到一进大门是两排樱花树,清明前后粉花飘得轻,像给墓碑盖了层纱。墓区的路铺着浅灰石板,宽得能容下老人拄拐杖走,每排墓道旁都种了侧柏,枝叶长得密,夏天能遮出一片阴凉。管理员张叔是登封本地人,总笑着说:“当初选这儿,就是想给逝者找个‘有温度的地方’。”他指着不远处的小亭子:“那叫望嵩亭,站在那儿能看见太室山主峰,好多子女扫墓时会坐会儿,跟亲人‘聊聊’近况——风从山上吹过来,像回应似的。”
要是不想开车,从郑州汽车客运中心坐城际大巴到登封总站,转1路公交到“嵩山公墓站”就到了。去年疫情我没回来,张叔帮着摆了外婆最爱的牡丹,拍了段视频:樱花落在墓碑上,他说“你外孙女说她涨工资了”,风刚好吹过侧柏,沙沙响像外婆在笑。现在公墓还有代祭服务,不是应付,是真把每个逝者当“邻居”——管理员会帮着擦墓碑,摆上鲜花,再拍段小视频发过去。

那天扫完墓,我和妈妈坐在望嵩亭里看云。妈妈说:“你外婆生前总说,老了要找个能看见山的地方。现在好了,她天天能看见嵩山,能闻见山下的烧饼香,跟在家一样。”风裹着松针香吹过来,我忽然懂了,问“嵩山公墓在什么地方”,不如说它在郑州人心里最软的地方——是太室山脚下的樱花林,是张叔递来的温水,是每次想起亲人时,能立刻找到的“归处”。它在登封的北环路旁,在太室山的余脉下,在风里、在香里,像外婆的手轻轻拍着你:“我在这儿呢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