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周末,和朋友约着去荥阳找“能发呆的地方”,朋友拍着胸脯说“去黄河纪念园吧,比公园有温度,比景区不挤”。于是沿着连霍高速一路向西,下了高速没多远,就看到路边立着“荥阳黄河纪念园”的牌子,顺着指示牌拐进去,扑面而来的是混着青草香的风——原来已经到了黄河边上。
纪念园的面积不算特别大,但规划得很巧。入口处是两排高大的白杨树,树叶沙沙响着像在打招呼,沿着树影里的步道走,左边是成片的侧柏,右边能看到黄河的支流,水面泛着碎金,偶尔有水鸟低飞掠过。再往里走,有一片银杏林,秋天应该会黄成一片海,现在虽然还是绿的,但枝叶间漏下来的阳光,把地面铺成了星星点点的光斑。园区里没有吵闹的音乐,只有鸟叫和风吹树叶的声音,连脚步都不自觉放轻了——不是因为“要安静”,是舍不得打破这份舒服。
走到园区中心,看到一座浅灰色的石碑,上面刻着“黄河儿女纪念墙”,凑近看,碑身上刻着很多名字:有过去守堤的老河工,有参与黄河治理的技术员,还有在抗洪中捐过物资的普通人。旁边的小亭子里,摆着几张老照片: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扛着铁锹修堤的样子,裤脚卷到膝盖,肩膀上搭着擦汗的毛巾;有九十年代黄河断流时,村民捧着干裂河床的手,指缝里还沾着土;还有2021年洪水时,志愿者们推着小车送物资的背影,雨披裹得严严实实,却能看到脸上的笑。朋友指着那张修堤的照片说:“我爷爷以前就是河工,说那时候修堤全靠人力,挑着土筐走十几里地,肩膀肿得像馒头也不歇,晚上就睡在堤上的草棚里,听着黄河的浪声睡觉。”原来这些名字和照片,不是“摆设”,是真的有人在这儿“住着”,是黄河边代代传下来的、热乎的故事。

园区里的“休息区”很对我的脾气——不是那种生硬的塑料长椅,而是用旧船板做的凳子,凳面磨得发亮,应该是很多人坐过;或者在树下摆着石桌石凳,石头上还留着雨痕。我们找了个能看到黄河主河道的石凳坐下,朋友从包里掏出带的橘子,剥的时候汁水溅在手腕上,风一吹有点凉,抬头正好看到黄河水滚滚向东,浑浊的浪涛里裹着泥沙,像带着整个中原的重量。旁边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,蹲在草丛里捡石头,举着一块带褐色花纹的石头喊:“妈妈你看!这是黄河给我的礼物!”妈妈举着手机拍照,阳光从她背后照过来,把她的头发染成了金色。我看着小女孩蹦蹦跳跳跑向妈妈的样子,突然想起小时候在奶奶家,奶奶抱着我坐在黄河边的土坡上,说“黄河是咱的‘母亲河’,你看她流得慢,可啥都装得下”——原来奶奶说的“装得下”,是装着故事,装着回忆,装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日子。

从纪念园出来的时候,太阳已经偏西了,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。朋友搓着手里的橘子皮说:“没骗你吧?是不是比发呆强?”我点头,摸了摸口袋里捡的一块小石子——是刚才在银杏林里捡的,表面光滑,带着点黄河水浸过的痕迹。其实哪是“发呆”啊,是在这儿找到了“和根连着的感觉”:风里有黄河的味道,树影里有老辈人的故事,连捡的石头都带着黄河的温度。荥阳的黄河纪念园,不是那种“必须打卡的景区”,它更像黄河边的一个“小客厅”,等着你坐下来,听黄河说说话,听风说说话,听那些没写进课本里的、活着”的故事。

如果你下次去荥阳,不想挤景区,不想逛商场,不妨拐进黄河纪念园看看。不用带太多东西,带双舒服的鞋子,带个能装石头的口袋,带一颗愿意“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