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封的风里总飘着松针和香火的味道,少林街道旁的嵩山像幅摊开的水墨长卷,少林连天公墓就倚着这山的轮廓建起来。来这儿的人,大多带着对逝者的想念,也带着一个最实在的问题——单穴墓碑多少钱?其实这问题没有标准答案,就像每块墓碑里藏着的故事都不一样,价格里裹着的是材质、工艺、位置和心意的重量。
先说说最直观的材质。少林连天公墓里的单穴墓碑,最常用的是花岗岩,芝麻白、芝麻灰这类基础款,纹路像碾碎的月光,价格大概在3万到4万之间。要是想要更有质感的,印度红的红像凝固的朝霞,英国棕的纹路里藏着深棕的肌理,价格就得往上跳,差不多5万起步。汉白玉算是“天花板”材质了,玉色的石头摸起来温凉,太阳底下泛着柔润的光,一块单穴汉白玉墓碑要6万以上——有回遇到个阿姨,说妈妈生前最爱穿白裙子,所以选了汉白玉,“她走的时候穿的白裙子,墓碑也得是她喜欢的白”。材质之外是工艺,机器刻字的线条规规矩矩,几十块钱一个字;手工雕刻就不一样了,刻莲花要修出花瓣的弧度,刻少林武僧得抠出衣角的褶皱,连刻“福”字都要把笔锋雕得有墨韵,这样的工艺费要加1万到2万。我见过一个年轻人,给爱练少林拳的父亲刻了幅“罗汉拳”造型,武僧的拳头攥得紧,衣角的褶皱像要飘起来,他说“爸生前总说,少林拳是刻在骨头上的,现在刻在石头上,也算陪他接着练”。
位置是藏在价格里的“隐形密码”。公墓里的路像树枝一样铺开,主路旁边的位置最抢手——不用绕远路,边上有小水池,池子里的红鱼晃着尾巴,祭拜时能听见水声,这样的位置比角落贵5000到1万。更金贵的是“景观位”,比如靠着老槐树的位置,夏天能遮阴凉,或者能看见嵩山的位置,山的轮廓在雾里像幅淡墨画,这样的单穴墓碑要比普通位置贵1万多。有回碰到个大叔,本来选了靠后的位置,后来看见一棵玉兰树,春天开得满树白花,突然红了眼:“我妈生前爱摘玉兰花做茶,这树底下的位置,她肯定喜欢。”最后加了1万2换了位置,说“钱花在这儿,比存银行值”。
其实选墓碑从来不是“买贵的”,是“买对的”。预算有限的话,普通花岗岩加机器刻字,一样能刻上逝者的名字和生卒年,一样能摆上他爱吃的桃酥;要是想留点特别的纪念,加个手工刻的莲花——少林文化里莲花代表清净,或者刻句逝者生前的口头禅,慢慢来,饭要热着吃”,这些细节不用花太多钱,却能让墓碑变成“活的”。还有些家庭选生态墓碑,用可降解的石材,或者在墓碑旁边种棵小侧柏,树长大的时候,枝叶会裹着墓碑,像家人的手轻轻盖着,这样的价格和普通花岗岩差不多,却把想念种进了土里。
上周遇到个管理员阿姨,她擦着墓碑上的青苔说:“昨天有个姑娘,给奶奶选了块芝麻灰的墓碑,刻了奶奶生前织的毛衣花样——奶奶以前总给她织带兔子的毛衣,现在刻在石头上,姑娘说‘奶奶的手,终于不用再冻着了’。”你看,价格从来不是墓碑的全部,那些刻在石头里的毛衣纹路、拳法造型、玉兰花的影子,才是最珍贵的。少林连天公墓的风里,总有松针落在墓碑上,像谁轻轻拍了拍石头,那些藏在价格里的心意,就这样在风里飘着,飘成嵩山脚下最暖的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