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后,郑州的环路总是飘着些纸絮——不是杨花,是长辈们叠的纸钱。我跟着妈妈去邙山扫墓,车过黄河桥,她指着窗外起伏的邙岭说:“你外婆当年一眼就选了这儿,说站在坡上能看见黄河,像老家村口的河沟一样亲。”郑州人对墓地的执念,从来不是什么玄乎的风水讲究,是想给故去的人找个“像家一样舒服的地方”。
要说郑州最贴“风水”二字的墓地,邙山脚下的生态陵园得算头一份。它在惠济区邙山南路,紧挨着黄河游览区。小时候跟着外婆去烧香,她摸着陵园里碗口粗的老松树说:“你看这山,像咱家里的靠背椅,坐上去稳当;前面的黄河支流,像你外婆织的粗布带,能把福气接住。”现在陵园翻修过,铺了青石板步道,种了银杏和侧柏,春天有桃花映着墓牌,秋天银杏叶落得满地金黄,倒不像个墓地,像个能陪故去的人散步的公园。不少老人选这儿,就是图“能看见黄河”——那是刻在郑州人骨血里的“乡愁坐标”。
除了邙山,南边的新郑还有块“有根的地”——始祖山塔陵园。它藏在轩辕黄帝故里的山脚下,进了大门就是漫山的侧柏,风一吹,枝叶沙沙响得像有人在说话。去年陪朋友给爸爸选墓,他摸着石碑上的纹路说:“始祖山是黄帝的根,咱葬在这儿,也算跟着老祖宗守着家。”陵园在新郑市始祖山风景区内,地势缓缓升高,站在最高处能看见新郑的城郭,像故去的人站在山顶望着老家。不少年轻人选这儿,是想让长辈“沾沾老祖宗的灵气”——其实哪是灵气,是想把“根”留在有文化温度的地方。
西边的荥阳,贾鲁河畔的青龙岗纪念园,是老郑州人的“安心之选”。邻居张爷爷去年选了这儿,他说:“我年轻的时候在贾鲁河挑过水,现在老了,想守着这条河——听着流水声,像回到了小时候。”青龙岗的地势很平,没有陡坡,墓道旁种着垂柳,风一吹,枝条扫过水面,泛起碎银子似的光。周末扫墓不用爬高上低,慢慢走就能到墓前,适合带着孩子一起去——张爷爷说,要让小孙子知道,太爷爷“住”在一条有故事的河边。这儿的“风水”不是什么四象八卦,是“守着熟悉的河”的踏实。
郑州人选墓地的“秘诀”,从来不是什么风水书里的教条。妈妈常跟我说:“首先得看地势,别选低洼的地方,下雨积水,故去的人‘住’着难受;然后看树,要选有老柏或者银杏的,既有生气,又能遮阴凉;最后得方便,别选太偏的地儿,不然周末扫墓要开俩小时车,累得慌。”这些话是长辈们用日子熬出来的“贴心话”,比任何风水口诀都管用。
昨天路过邙山生态陵园,看见几个年轻人蹲在墓前——面前摆着一杯加冰的奶茶,旁边放着周杰伦的CD。风把CD盒吹得掀开,封面上的周杰伦穿着牛仔衣,像十年前的样子。其中一个姑娘摸着墓碑说:“姐,你当年最爱的芋圆奶茶,我给你带了,加了双倍芋圆。”风里飘着奶茶的甜香,混着松针的苦味儿,突然就懂了:郑州的这些墓地,不是冰冷的石头堆,是藏着回忆的“第二个家”。我们选的不是什么“风水吉地”,是想让故去的人,能住在一个“能常常被想起的地方”——有山,有水,有草木,还有我们的想念,像他们生前那样。
合上墓门的时候,妈妈把一束野菊插在碑前的石缝里。野菊是她在路边采的,黄色的花瓣沾着露水。她对着墓碑轻声说:“妈,今年的菊花开得早,你闻闻,香不香?”风把花瓣吹得晃了晃,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