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末陪妈妈去给外婆扫墓,走的是郑密路。车窗外的高楼渐渐退成背景,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麦田和偶尔闪过的村庄,没过多久,远处的始祖山就露出了轮廓——外婆的墓地就在山脚下的始祖山塔陵园里。也就是这次,我才发现,郑州西南的方向藏着好几处这样的墓地,每一处都带着自己的温度。
始祖山塔陵园应该是郑州西南最有“文化味儿”的墓地了。它就坐落在始祖山的南麓,传说中黄帝出生和建都的地方。第一次来的时候,我跟着妈妈沿着石阶往上走,两旁的松树排得整整齐齐,风一吹就沙沙响,连空气里都带着松脂的清香味。陵园里的碑型设计得很讲究,有的刻着《黄帝内经》里的句子,有的雕着祥云和仙鹤,连石桌石凳都是仿汉代的样式。站在最高处的平台上,能看见整个陵园的全景——墓碑沿着山坡层层叠叠排开,每一块都对着始祖山的主峰,像在和远处的山“对话”。管理员说,很多人选这里,就是因为“靠着始祖山,觉得踏实”。
从始祖山往回走,沿着侯寨乡的小路拐几个弯,就能找到郑州回民公墓。它藏在一片杨树林后面,门口的牌子不太显眼,但进去之后才发现里面很开阔。整齐的墓碑之间种着桃树和梨树,春天的时候,粉色的桃花落得满地都是,连空气里都带着甜味儿。这处公墓是专为回族群众服务的,里面有一座小小的礼拜堂,墙上挂着《古兰经》的经文,还有阿訇定期来给逝者做仪式。妈妈说,她有个同事的父亲就葬在这里,“每次来祭扫,都能感觉到有人懂他们的习俗,心里踏实”。
再往西北走,到荥阳的京城路附近,有个荥阳市公墓。它的位置特别方便——离连霍高速荥阳站只有五分钟车程,从郑州开车过来,沿着西三环上高速,一眨眼就到了。陵园紧挨着索河,站在墓碑旁边能听见河水流动的声音,岸边的柳树垂到水面上,偶尔有白鹭飞过去,像一幅画。这里的设施很贴心:大门口有免费的停车场,还有手推车可以借,方便拉着祭扫的东西;清明的时候,陵园会提供免费的菊花和清洁工具,甚至还有专人帮忙擦墓碑。管理员说,很多住在郑州西区的人都选这里,“离得近,环境好,每年来个两三回,也不觉得累”。
其实陪妈妈看了这么多墓地,我发现大家选墓地的时候,在意的从来不是“贵不贵”,而是“顺不顺心”——离市区近一点,这样每次来都不用太赶;环境舒服一点,能让逝者“住”得安心;服务周到一点,遇到问题能找到人帮忙。郑州西南的这些墓地,刚好满足了这些需求:有的靠着山,有的挨着河,有的带着文化味儿,有的照顾到特殊的习俗,就像给逝者找了个“家”,也给生者留了个可以“常来看看”的地方。
那天从荥阳回来的路上,妈妈望着窗外的索河说:“其实墓地不是‘终点’,是‘念想’——以后我要是走了,也想选个能看见山或者水的地方,让你们每次来的时候,能坐下来聊聊天,不用着急赶回去。”风从车窗里吹进来,带着索河的水汽,我忽然觉得,郑州西南的这些墓地,从来不是“冰冷的石头”,而是“温暖的牵挂”——那些藏在山脚下、河岸边的墓碑,装着的都是后人对先人的想念,还有对“家”的执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