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和朋友聊起选陵园的事,她叹气说,现在找个“能安心放亲人”的地方咋这么难——要么是钢筋水泥堆出来的“碑林”,要么是过度包装的“高端项目”,总少点“人味儿”。其实在河南,云鹤生态艺术陵园和福寿园这两个地方,倒有点不一样的温度,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我实地去看后的感受。
先说说云鹤生态艺术陵园,它在郑州西郊的邙山脚下,一进园门不是笔直的神道,而是沿着原生刺槐林铺的蜿蜒步道,青砖路缝里长着碎碎的三叶草。园区里保留了很多原来的酸枣树、野枸杞,甚至有几棵几十年的老柿树,秋天挂着红灯笼似的柿子,管理员说“这是原来山上的树,没砍,留着给老人们作伴”。墓碑设计得很有意思,有的是用老石磨盘改的,刻着逝者生前喜欢的豫剧唱词;有的是半埋在花坛里的青石板,上面刻着“年年此时,桂香来见”;还有的干脆是一棵玉兰树底下挖个小坑,把骨灰盒埋进去,树牌上写着“妈妈的玉兰”。园区里有个小茶棚,摆着粗陶壶和旧竹椅,管理员说,逢年过节常有家属来这儿坐会儿,泡杯茶跟逝者“唠唠”——这种“把自然当邻居”的感觉,倒真像把亲人放在了“家里的后花园”。
再说说福寿园,它在开封,是全国都有名的品牌陵园。我去的时候刚好赶上清明的“春之祭”活动,园区里搭了小舞台,有小朋友念逝者生前写的诗,有家属弹古筝,还有志愿者在做免费的 grief care 咨询。园区里的葬式很全,树葬区的松树都挂着小牌子,写着“爸爸的松”“奶奶的柏”;花坛葬区的虞美人开得正艳,管理员说“每季度会换花种,保证四季有颜色”。最让我触动的是“生命纪念堂”,里面陈列着逝者的手作——有老人织的毛衣,有孩子画的画,还有爷爷的旧茶缸,工作人员说“这是家属拿来的,我们帮着摆,让每个来的人都能摸到逝者的温度”。
其实这两个地方,没法说“谁更好”,更像“两种不同的陪伴方式”。云鹤像“藏在自然里的艺术展”,适合那些不想让亲人“挤在碑林里”的人,想让逝者伴着风、树、果实度过每一年;而福寿园像“有温度的纪念社区”,适合看重“仪式感”和“归属感”的人,想让每一个忌日都有处可去,每一次思念都有仪式承载。比如我有个阿姨,她先生生前是画家,喜欢捡石头画小品,她就选了云鹤的石磨墓碑,刻上先生的画;而我另一个叔叔,他父亲是老教师,喜欢热闹,他就选了福寿园的树葬区,因为每年清明有学生来给老人“读课文”。
最后想跟大家说,选陵园这件事,归根到底是选“你心里觉得舒服的地方”——不是看它有多贵,不是看它有多少荣誉,而是你站在那里,会不会忽然觉得“哦,这里就像亲人喜欢的样子”。云鹤的风里有槐花香,福寿园的亭子里有古筝声,它们都不是“完美的陵园”,但它们都懂:最珍贵的,是把逝者当“活人”一样,留着他们喜欢的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