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嵩山脚下,晨雾裹着松针的香气漫过石阶,洛河的支流在山脚下绕了个弯,把两岸的芦苇染成淡金——这是河南很多山水墓地的日常模样。不同于北上广动辄数万的“墓位焦虑”,中原的山水墓地藏在烟火气里,连价格都带着点土地的实在,像村口老茶馆里的茶,热乎、透亮,喝得出原料的本味。
河南的山水墓地大多沿着“三山一河”铺开——嵩山的余脉环着郑州、洛阳,伏牛山的褶皱里藏着南阳、平顶山的墓区,而黄河两岸的邙山、嘉应观一带,早因“生在苏杭,葬在北邙”的老话成了传统葬区。比如郑州西南的嵩山脚下,某墓区背靠少室山的小峰,前望颍河支流,入口处的老槐树是明清时的遗物,树洞里还塞着过往行人放的祈福红绳;南阳的伏牛山墓区则藏在柞树林里,夏天能听见山雀在枝桠间跳着叫,秋天有野菊花沿着墓道铺成浅黄的花带。这些地方的“山水”不是人工堆的假山、挖的池塘,是自然流淌了千年的河溪,是扎根了几十年的原生山林——你站在墓位前,能闻到松脂的苦味,能摸到溪水的凉意,能听见风穿过树林的响声,像极了老家后山上的感觉。
价格的差距,先看“山水的分量”。洛阳邙山的某国有墓区,紧邻黄河湿地,傍晚能看到黄河落日把水面染成橘红,起步价大概3万多;郑州嵩山脚下的高端墓区,占着“嵩山七十二峰”的一个小山头,墓位挨着原生松林,能俯瞰整个颍河谷地,连墓石都是用嵩山的青石凿的,价格要到8万以上。再看“离烟火的距离”——靠近市区的山水墓区,比如郑州惠济区的黄河边墓区,开车20分钟到市中心,门口还有公交站,价格比远郊的贵1-2万;南阳伏牛山深处的墓区,虽然山水更野,夏天能摘到野草莓,但得走半小时盘山公路,价格就便宜些,起步价2万左右。还有墓型的区别:传统立碑墓占地方,碑身是花岗岩的,价格高;生态葬比如树葬、花葬,用可降解骨灰盒埋在树下或花丛里,旁边立个小牌子写着名字,价格只要1万多,还能领政府给的生态补贴。
我陪邻居张阿姨选墓的时候,她没问“风水”,反而蹲在墓区的小溪边摸了摸水里的石头:“我家老头生前爱钓鱼,这里能听见流水声,他肯定喜欢。”工作人员说,现在来选墓的人越来越“实在”——年轻人在意“能不能常来”,比如墓区有没有免费停车场,有没有带遮阳棚的休息区,甚至有没有Wi-Fi(方便发朋友圈怀念);长辈们在意“有没有根”,比如墓区旁边有没有老庙,有没有老树种,有没有熟悉的乡音。比如开封黄河边的某墓区,保留了原来的老枣树,每年中秋工作人员会帮家属摘枣放在墓前,很多老人就冲着这个选这里——价格比旁边的墓区贵5000,但张阿姨说:“我家老头小时候在老家枣树下玩,现在能守着枣树,跟守着老家似的,值。”
其实河南的山水墓地,卖的从来不是“一块地”,是“一个能继续陪亲人的地方”。春天,嵩山的墓区有野桃花开在墓道旁,风一吹,花瓣落在碑石上;夏天,伏牛山的墓区有蝉鸣盖过风声,坐在墓前的石凳上,能闻见柞树叶的清苦;秋天,黄河边的墓区有芦苇花飘在墓前,像老头生前种的芦花鸡的羽毛;冬天,邙山的墓区有雪落在松枝上,阳光一照,雪末子闪着光,像老太太年轻时戴的银簪。这些自然的细节,比任何“豪华配置”都动人。
价格么,就像中原的面条——有5块钱的素面,能管饱;有15块的烩面,有肉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