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郑州这座被黄河水浸了三千多年的城市里,生死从不是遥远的话题。老人们凑在街角胡辣汤摊前,会聊"恁家老爷子选的哪?我昨儿去北邙看了,能瞅见黄河";年轻人陪父母选墓,会翻手机查"福寿园的生态葬有没有樱花树"——选公墓这件事,在郑州人眼里,是把"念想"扎进土里,让先人的温度,继续留在烟火里。
福寿园该是郑州最有"诗意"的公墓了。它藏在二七区樱桃沟旁,从市区开车过去要路过一片桃林,春天粉色花瓣飘进车窗,像给往生者带了束花。园区里的树都"有故事":侧柏是嵩山上移来的老桩,银杏是老郑大校园挪的,连墓碑旁的冬青都用附近村民的"编枝法"剪成小篱笆,像老家院子的墙。我同事母亲选了这里的生态葬,墓位是棵玉兰树,今年春天她拍了张照发朋友圈:"妈,今年的玉兰花比咱阳台的开得早。"福寿园的墓碑不兴刻"沉痛悼念",很多人刻"一起养过猫的人""爱喝胡辣汤加两勺醋的人"——这些带着生活气的句子,比华丽辞藻更戳心。想选这里得提前打400-xxx-xxxx预约,生态葬区每月就10个名额。
市民公墓是郑州最"接地气"的存在。它在南四环外,离地铁2号线三站路,门口公交站叫"市民公墓站",站牌画着老槐树像村口。园区没有高大门楼,进门是排矮平房挂着"便民服务中心",里面有免费茶水、充电座椅,书架上放着《郑州老街道》。去年陪邻居李婶办手续,工作人员是老西郊口音的姑娘:"婶,恁填这个表,我帮恁念着——对了,恁家叔是老铁路的吧?我爸以前也在郑州站当检票员。"李婶说选这里是因为"方便":"腿不好坐地铁能到,门口有轮椅,工作人员不拿架子。"市民公墓公益墓位每年三月开放申请,郑州户籍无丧葬补助家庭能申,电话0371-xxxxxxx,官网能查流程。
北邙陵园是郑州最"有根"的公墓。老郑州人都信"生在苏杭,死葬北邙",这陵园占着邙山头排位置,能看见黄河拐弯处。园区里"望河亭"用老砖老瓦,柱子刻"黄河九曲归大海,邙山一脉连中原"。我长辈去年提前选了这里,说:"小时候在花园口看黄河,现在能看着黄河下葬,就跟没离开家一样。"北邙的传统墓区有"家族墓",能放三辈人墓碑,很多老家庭选这个,说"一家子在一块儿不孤单"。想参观提前打0371-xxxxxxx预约,园区有免费观光车逛邙山风景。
其实在郑州选公墓,从来不是"选一块地"那么简单。它是选"能看见黄河的地方",选"有老槐树的地方",选"工作人员能跟你聊两句家常的地方"——这些藏在细节里的温度,才是郑州人要的"安心"。就像老人们说的:"先人们走了,得让他们住在'像家'的地方,这样我们想他们时,去看看,就跟他们还在院子里坐着眼保健操一样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