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密这座城像埋在中原土里的一块玉,一挖就是五千年的黄帝文化——当年黄帝在具茨山设坛祭天,在溱洧河旁教民耕种,连路边的老槐树都能说出几段“老祖的故事”。也正因这份刻进骨血的厚重,城里的两座陵园成了很多人心里“归根”的归处:一座是沾着黄帝灵气的黄帝陵陵园,一座是枕着凤凰山势的凤凰山陵园,像两条从历史与自然里伸出来的枝桠,各有各的温柔。走进黄帝陵陵园的那天,是个刚下过雨的上午。朱红色的大门推开时,潮湿的风裹着松针的香气扑进来,满院的古柏像穿了绿衣的卫士,粗得要两个成年人合抱的树干上,刻着岁月的裂纹。沿着青石板路往上走,两边的碑刻从唐到清,有的字迹已经模糊,却依然能看出笔锋里的恭敬——有位白发老人蹲在碑前,用手指摸着刻痕,嘴里念叨:“这是我爷爷当年题的字,现在轮到我来守着。”最里面的黄帝祠是青瓦白墙,门楣上的“人文初祖”匾额泛着旧光,供桌上常摆着新鲜的桃和梨,是附近居民特意拿来的“应季果”。工作人员说,每年清明的祭祀大典最热闹,鼓乐声从祠里飘出来,连山脚下的孩子都会跟着大人举着香鞠躬——不是仪式,是对着“人文初祖”的根脉,总得递上一份热乎的心意。凤凰山陵园在城西南的凤凰山脚下,和黄帝陵的“古意”截然不同,这里的风里带着野菊花的甜香。沿着盘山公路往上走,两边的栾树开着金黄的花,像撒了一路碎金,到了门口才发现,陵园居然藏在一片茂密的松林里。进了门没有高大的建筑,只有一条鹅卵石铺的小路,顺着山势蜿蜒而上,每转一个弯都有新景:有的地方是成片的月季园,粉的、红的花挤在绿叶里;有的地方是供人休息的石凳,旁边摆着修剪整齐的冬青;连墓碑都藏在灌木丛中,造型像块天然的石头,不仔细看会以为是山的一部分。工作人员说,这里的设计是“借山造园”,所以每块墓地都能看到凤凰山的全貌——清晨看日出从山后爬上来,把松针染成金色;傍晚看晚霞把天空烧得通红,松林里的风都带着暖意。便民服务中心里有免费的茶水和雨伞,常有人来给先人擦墓碑,擦累了就坐下来喝杯茶,和工作人员聊两句“最近天凉,要加衣服”,像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拉家常。其实两座陵园像两个性格迥异的“老邻居”:黄帝陵是穿着青布长衫的老学者,浑身都是说不完的故事,古柏的每道年轮都刻着黄帝的传说;凤凰山是穿着粗布短打的老农夫,浑身都是烟火气,松涛里的每声响都藏着田间的热闹。要是想找个能和祖先“唠唠五千年往事”的地方,黄帝陵的古柏会帮你把话传得很远;要是想找个“住在风景里”的归处,凤凰山的风会替你守着每一个安静的清晨。新密的山不高,却装着五千年的根;新密的陵园不大,却藏着最暖的心意。无论是黄帝陵的古柏,还是凤凰山的松林,都是这片土地给“归根”的人,最温柔的拥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