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后的郑州街头,总能看见拎着纸鸢和清供的人沿着江山路向北走——那是往邙山墓园的方向。作为郑州人最熟悉的“城市后花园”,邙山墓园背靠邙山余脉,面朝黄河故道,园内的侧柏长得比人还高,风穿过枝叶时带着黄河水的湿润,连空气里都飘着松针的清苦,倒比市区多了几分让人沉下心的静。
其实老郑州人都知道,邙山墓园的“火”不是没道理的。它就在惠济区江山路与黄河大堤的交汇处,从二七广场开车半小时能到,坐公交也不过四五站路,子女逢年过节扫墓不用绕远路。更巧的是,园区门口就有个卖鲜花的小摊,摊主是位穿蓝布衫的老太太,总说“这儿的花鲜,是刚从黄河滩地里摘的”——很多人会在这儿买一束野菊花,带着晨露的水汽,插在逝者的墓碑前。
说到大家最关心的价格,邙山墓园的墓型像“超市货架”一样分得明白,从亲民到个性化都有。最常见的传统双穴立碑墓,用的是福建花岗岩或者山东大理石,碑身上刻着逝者的名字和“音容宛在”的小字,价格大概在3-8万元之间。差别在哪儿呢?比如靠主干道的“向阳位”,能晒到早上的太阳,旁边还有个小池塘,价格能到7、8万;要是在园区西北角的林子里,树影盖着墓碑,价格就降到3万出头,倒更像个“藏在树里的家”。
想省钱或者喜欢清净的家庭,其实可以看看生态墓。比如树葬,把骨灰埋在一棵国槐树下,只立个巴掌大的铜牌,刻着逝者的生辰,价格才1-3万元——每年春天国槐发芽时,嫩绿的新叶裹着铜牌,倒像逝者跟着树一起“活”过来了。还有花坛葬更有意思,把骨灰和凤仙花籽混在一起埋进土里,夏天花开时,整个花坛都是红的粉的,连扫墓都变成了“看花开”,价格才几千块,很多年轻人觉得这样“不沉重”。
要是想给逝者留个“有故事”的纪念,艺术墓就很合适。有户人家给爱画画的父亲做了个“画板墓”,墓碑是倾斜的画布形状,刻着父亲生前画的黄河落日;还有个姑娘给妈妈做了个“钢琴墓”,墓碑上刻着黑白琴键,旁边摆着妈妈生前用的口琴——这种艺术墓价格就高些,8万元以上,贵的能到十几万,但胜在“独一无二”,每个墓都藏着逝者的人生。
其实选墓时不用盯着“贵”字看,更要问清楚“包含什么”。比如传统墓的价格里有没有刻字费?管理费是一年几百还是一次交十年?生态墓的树是谁帮着浇?邙山墓园的工作人员说,常有老人来问“能不能给树绑个红绳”“能不能在花坛里种棵月季”,他们都会答应——毕竟墓不是冰冷的石头,是“住着亲人的地方”。
上星期去采访时,碰到一位穿灰夹克的大叔在擦墓碑。他的母亲去年葬在这里,墓是棵柳树下的生态墓,铜牌上刻着“妈,您种的月季开了”。大叔蹲在地上,用毛巾擦铜牌上的灰尘,说:“我妈生前爱种月季,总说‘花比墓碑暖’。现在她在柳树下,我每年来给柳树浇点水,就像给她的花浇水一样。”风刚好吹过来,柳丝扫过他的肩膀,远处的黄河水闪着光,连带着铜牌上的字都亮了。
说到底,邙山墓园的价格从来不是“数字游戏”。有人花8万买了向阳位的传统墓,是想让母亲每天晒到太阳;有人花1万选了树葬,是想让父亲陪着他种的树长大;有人花十几万做艺术墓,是想把母亲的钢琴留在身边——每一笔钱里,都是没说出口的“我想你”。就像园区门口的老太太说的:“这儿的墓不管贵不贵,都是给亲人找个‘能常来看看的地方’,心意到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