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裹着槐花香钻进车窗,我沿着黄河大堤往荥阳方向开,远远看见北邙山脚下的红墙黛瓦——那就是黄河北邙陵园。作为郑州周边最有"烟火气"的陵园之一,它既没沾染商业化的浮躁,又把"归处"的温度揉进了每一寸土地里。
先说位置吧,黄河北邙坐落在荥阳高村乡,刚好扼住黄河中下游的分界处。从郑州出发走连霍高速,20分钟到荥阳出口,再沿着黄河大堤开10分钟就能到;坐公交的话322路直达园区门口,听说明年地铁10号线延长线会通到附近,到时候连打车的步骤都省了。更妙的是它的"地理基因"——北邙山本身就是古人眼里的"风水宝地","生在苏杭,葬在北邙"的俗语传了千年,而这里刚好沾着黄河的灵气,站在园区最高处能看见黄河像条金带,从西边蜿蜒过来,又往东边流去。
进了园区才懂什么叫"把自然揉进骨子里"。入口处那棵三百年的老槐树是镇园之宝,树皮上刻着历代村民留下的"福"字,枝桠伸得像老辈人张开的胳膊,很多人扫墓时会在树下坐会儿,说"像跟老祖宗唠家常"。从入口蜿蜒而下的生态水系引的是黄河支流的活水,里面养着红鲤鱼,小朋友来的时候总拿着面包渣喂,管理员笑着说"这是生生不息的意思"。往深处走,万亩槐林铺成绿海,春天槐花飘雪,夏天浓荫蔽日,秋天银杏叶把小路染成金色,冬天雪落下来,连墓碑都盖得软软的。园区里的亭台不是那种生硬的仿古建筑,而是用老木做的檐角,青瓦上长着青苔,像从北邙山里"长"出来的一样。
再说葬式,这里把"多样"做到了有温度。传统立碑葬分了好几个区:玉兰区的花岗岩碑才三万八,位置虽偏却能闻见槐香;黄河景观区的汉白玉碑要十几万,站在碑前能直接看黄河东流,很多人说"逝者能守着黄河,像回了老家"。生态葬更有意思——树葬是把骨灰埋在银杏或松树下,墓碑做成小巧的石牌,刻着逝者生前喜欢的诗,比如有位爱读书的老人,石牌上刻着"半亩方塘一鉴开";花葬是埋在月季花丛里,春天花开时整个葬区都是粉的红的,连悲伤都染了点温柔;还有艺术葬,给喜欢画画的人做画布形状的墓碑,刻着他生前的作品;给喜欢音乐的人做小提琴形状的碑,上面刻着他最爱的旋律。管理员说,上个月有个姑娘给妈妈选了"星空葬",墓碑是深蓝色的,刻着妈妈生前喜欢的星座,晚上园区的路灯会照在上面,像撒了一把星星。
很多人问价格会不会"高不可攀",其实黄河北邙的定价特别实在。传统立碑从三万八到十几万不等,差在位置、材质和景观——比如能看黄河的位置贵点,用汉白玉的贵点,但哪怕最便宜的区,也能享受到园区的绿化和服务。生态葬更亲民,树葬六千八,花葬三千八,草坪葬四千五,而且不管选哪种,园区都给免费做下葬仪式,每年清明节还会帮着扫一次墓。有位阿姨说,她给父亲选了树葬,"才六千多,比买块墓地划算多了,而且每年来的时候,能看见树越长越高,像父亲还在陪着我们"。
离开的时候,碰到一对老夫妻在扫父母的墓碑。老太太拿着抹布擦碑上的灰尘,老爷爷在旁边摆水果,嘴里念叨着"爸妈,今天天好,我们带了您爱吃的桃子"。风里又飘来槐花香,老太太抬头笑:"我们选这儿,就是因为它像老家——风是黄河的风,树是北邙的树,父母住在这儿,不孤单。"我忽然懂了,黄河北邙不是一个冰冷的陵园,而是把"思念"变成了具体的模样:一棵能长大的树,一条流着活水的河,一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