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青龙岗纪念园裹着一层淡得像纱的雾,松针上的露珠坠下来,在青石板上砸出小小的湿痕。我跟着工作人员李姐往里走,路过几处墓碑,有的摆着刚摘的橘子,有的压着手写的便签——“妈,今天煮了你爱喝的藕汤”,字里的温度透过雾渗出来。李姐看出我在留意价格标签,笑着说:“来这儿的家属先问价格,但聊着聊着,总会聊到‘他以前喜欢啥’。”
其实青龙岗的价格,先得看“在哪儿”。园区的位置像摊开的画卷,从入口往里走,第一排是松柏区,紧挨着主干道,青石板路宽,旁边有个小亭子,家属来祭扫不用绕路,价格自然稍高——普通立碑大概在三万五到四万二之间。再往里面走,绕过一片樱花树,是梅香苑,这儿离小林子近,风穿过树叶的声音像唱歌,价格就比松柏区低三千左右。最里面的听松阁更偏些,旁边有片竹林,夏天特别凉,价格大概在一万八到两万五,不少喜欢清净的家属会选这儿。李姐指着竹林边的一个位置说:“上周有位老先生,非要选这儿,说以前在老家后山种过竹子,听惯了竹叶响。”
说到墓型,这里的价格差异其实藏着很多心思。最常见的传统立碑,碑身是花岗岩的,刻着简单的花纹,价格大概在一万五到四万之间;要是想要造型特别点的,比如带雕花的汉白玉碑,得加个五千到八千。但最近选生态葬的人多了——树葬是把骨灰埋在树下,立个小铜牌,价格才八千到一万二;花坛葬更省,把骨灰和花肥混在一起,种上月季或菊花,才五千多。我碰到过一位张阿姨,攥着老伴的照片站在老槐树下,指着树葬位说:“他以前总在树下跟老伙计下棋,说等老了要当树底下的‘棋仙’,现在刚好,我每天来给树浇点水,就像跟他唠嗑。”李姐说,生态葬的价格虽然低,可受欢迎程度一点不比立碑差,“毕竟,把思念种在土里,比刻在石头上更暖。”
除了位置和墓型,还有些费用是家属容易忽略的。比如墓碑刻字,按字数算,楷体是一块钱一个字,隶书要一块五,要是想刻逝者的手写字,得找师傅描,得加两千块;养护费是一年三百,包括清理墓碑、浇花、修树枝,李姐说:“好多家属住得远,我们就帮着照看,上次有位姑娘在外地,我们拍了墓碑的照片发过去,她哭着说‘谢谢你们帮我给爸爸擦碑’。”还有些家属会加些小装饰,比如在墓碑旁摆个石质的小棋盘,或者放个陶瓷的小茶壶,这些都是按成本算,几十到几百不等。
其实我问过李姐,“有没有家属觉得价格贵?”她摇头:“更多人问的是‘这个位置他会不会喜欢’。比如上个月有对小夫妻,选了湖边的立碑,要三万八,比后山贵了一万多,但他们说爸爸生前总带孩子去钓鱼,湖边的风里有鱼腥味,像爸爸的味道。还有位阿姨,选了樱花树下的位置,说妈妈在世时最爱穿粉裙子,樱花落下来,刚好盖在墓碑上。”
走出青龙岗的时候,雾已经散了,阳光穿过樱花树,在地上织了片碎金。路边的长椅上,一位老人摸着墓碑上的照片,轻声说:“今天太阳好,我帮你把外套晒了晒。”风里飘来桂香——哦,原来墙角的桂树开了。这一刻我忽然明白,青龙岗的价格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,它是松针上的露珠,是老槐树下的棋桌,是湖边的鱼腥味,是樱花落下来的温柔。那些被价格标注的位置,藏着的是每一个家庭的故事,每一份没说出口的思念。
就像李姐说的:“选墓地不是买块石头,是给思念找个家。价格贵不贵不重要,重要的是,这个家,他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