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前后,郑州南四环的法桐叶刚抽新芽,路上总能看到拎着纸花和素果的行人——他们大多往万福园陵园的方向去。穿过侯寨乡那片熟悉的坡地,红墙灰瓦的山门一抬眼就能看见,不少人放下祭品时总会随口问一句:“这园子以后会不会迁啊?”其实不止清明,平时在小区楼下唠嗑、菜市场买葱时,老郑州们也常聊起这个话题。毕竟对于很多家庭来说,万福园不是一个冰冷的地名,是父母的墓碑、爷爷奶奶的合葬冢,是每年要去“唠两句”的老地方。
万福园的故事要从二十多年前说起。上世纪九十年代末,郑州开始规范城区殡葬用地,二七区选中了侯寨乡这片远离闹市的坡地——当时周边还是连片的麦田,风一吹能闻到麦香。开园那天,第一位入园的是位老教师,家人说他生前最爱南边的清净。后来慢慢的,越来越多郑州人把亲人安放在这里:有抗美援朝的老兵,有守了一辈子粮店的阿姨,有刚满三岁的小娃娃……二十多年过去,园区里的法桐长成了合抱粗,墓碑上的刻字从隶书变成了楷书,可红墙根的那株老槐树还在,像个守园人似的站着。
要回答“会不会迁”,得先翻一翻郑州的“殡葬账本”。去年出台的《郑州市“十四五”殡葬事业发展规划》里写得明白:未来五年要构建“核心骨干+区域覆盖+社区服务”的殡葬体系,而万福园是二七区唯一的市级骨干陵园。什么是“骨干”?就是要“扎下根”的——就像城市里的老医院、老学校,是支撑民生的“底盘”。负责殡葬管理的工作人员说过:“搬迁一座骨干陵园,涉及上万家庭的情感,涉及土地、资金、手续的层层审批,不是拍脑袋就能定的事。”更何况,这些年万福园一直在“成长”:前年扩建了生态葬区,去年修了地下停车场,今年春天又种了两排樱花树——如果要迁,何必花心思做这些?
更戳人的其实是那些“看不见的重量”。张淑兰阿姨每周都要去万福园擦墓碑,她的父母和丈夫都葬在那里。“我爸走的时候说,就想留在郑州南边,能看着孙子上大学。”她蹲在墓碑前,用软布擦去碑上的浮尘,“要是真迁了,我上哪儿找他们去?”像张阿姨这样的人太多了:有年轻人把新婚时的合照放在父母碑前,有老人把孙子的中考成绩单烧给已故的老伴,甚至有定居国外的游子,每年飞十几个小时回来,就为了在碑前坐半小时。这些情感不是“规划图上的线条”,是扎在郑州人心里的根——政府做决策时,怎么可能忽略这些?
上周去万福园,刚好遇到园区的王经理在巡查。他指着刚铺好的草坪说:“今年要把北门的小路拓宽,再装几个避雨亭。”风里飘来晚樱的香气,不远处有位老人在给墓碑献花,嘴里念叨着“今年孙子考上郑大了”。其实答案早就写在这里:那些正在生长的树、正在完善的设施、正在发生的故事,都在说——万福园不会走。它会像南四环的法桐一样,陪着郑州人一年又一年,看春去秋来,听家长里短,守着那些没说够的话、没做完的梦。
对于牵挂万福园的人来说,与其纠结“会不会迁”,不如明天就去看看。看看你熟悉的那块墓碑,看看碑前的小草有没有发芽,看看门口卖香纸的阿姨是不是还在——那些热气腾腾的细节,就是最踏实的答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