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在惠济区天河路的小公园里遛弯,听见几个阿姨凑在槐树下聊得热乎,话题绕不开最近的"心事"——"你家老头的墓在万福园吧?我昨儿听小区群里说要拆迁,真的假的?"这不是我第一次听到类似疑问。最近半年,万福园会不会迁走"的讨论,像风一样吹过周围的小区、菜市场甚至幼儿园门口,连送孩子的年轻妈妈都忍不住问一句:"要是迁了,以后祭拜怎么办?
万福园的"存在感"突然变高,本质上是城市发展带来的"碰撞感"。2004年开园时,这儿还是惠济区的"边缘地带",周围是连片的玉米地,只有一条坑洼的土路通到门口;可如今,北边盖起了万达商场,南边是刚交付的高端小区,东边的公立小学去年刚开学,连地铁2号线延长线都在附近设了站点。看着高楼一点点"围"过来,住在周边的人难免会想:"这么热闹的地方,陵园还能留得住吗?"
带着这个疑问,我查了三份关键资料——首先是惠济区自然资源局2023年11月的政务回复,明确写着"万福园陵园用地性质为公益性殡葬设施用地,现行《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(2010-2020年)(2017年修订)》未将其纳入拆迁或调整范围";其次是郑州"十四五"殡葬事业发展规划,里面提到"要稳定现有公益性殡葬设施布局,避免因随意迁建引发群众利益受损";最后是陵园负责人的说法:"我们每年都会和区民政局对接规划,最近三年没有接到任何拆迁通知。"这些信息串起来,其实已经给了答案:至少目前,万福园没有迁走的迹象。
可市民的顾虑不是空穴来风。住在附近某小区的张阿姨,2019年把父母的墓从老家迁到万福园,"当时选这儿就是因为近,骑电动车12分钟,下雨下雪都能去;要是迁到远郊,我快70岁了,来回坐公交得俩小时,根本扛不住"。刚结婚的小吴更发愁:"我父母的墓在万福园,要是迁到荥阳,我周末得早起俩小时,光高速费就够买两束花了,太折腾。"这些顾虑恰恰戳中了殡葬设施的核心属性——它不是普通建筑,是承载记忆的"情感容器",动它,就是动老百姓心里的"根"。
有意思的是,万福园本身也在"主动融入"城市发展。最近两年,陵园悄悄变了样:原来的泥土路换成了柏油路,两边种了樱花树;原来的烧纸区加了排烟设备,再也不会烟雾缭绕;甚至还装了"云祭拜"系统——在外地上班的人,可以通过手机直播,让工作人员代献鲜花,连蜡烛都是电子的。负责人笑着说:"我们不是要'躲'着城市,而是要'贴着'城市走。年轻人喜欢简约,我们就设了'鲜花祭扫区';老人喜欢传统,我们就保留了'烧纸炉';连周边小区的孩子来玩,我们都辟了块草坪,不让他们乱闯墓区。"这种"主动适应",其实也是一种"稳定信号"——如果要迁走,何必花力气改造?
城市里的陵园从来不是"多余的存在"。北京的八宝山在西二环,旁边是部委和写字楼,却成了"国家记忆"的象征;上海的福寿园在青浦,地铁直达,反而成了"生命教育基地"。万福园也是一样,它见证了惠济区从"农田区"到"新城区"的蜕变,也藏着无数家庭的故事:有刚结婚的小夫妻给去世的奶奶送花,有白发老人给老伴擦墓碑,还有小朋友蹲在墓前,给爷爷讲"今天考了100分"。这些画面,本来就是城市的一部分,不是吗?
最后想跟大家说:目前来看,万福园没有迁走的规划,官方也没有相关通知。那些关于"拆迁"的传言,大多是小区群里的"小道消息",没有实锤。大家真正担心的,从来不是"陵园在哪里",而是"能不能留住那份对亲人的牵挂"。只要规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