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陪小夏去选墓,她抱着妈妈的照片坐在副驾,指尖反复摩挲着相册角——妈妈走得突然,连“要找个能晒太阳的地方”这句话,都是从她手机备忘录里翻到的。我们跟着导航往始祖山方向开,车刚拐进园区大门,就闻到松针混着青草的清苦味儿,路边的百日菊开得热热闹闹,保洁阿姨蹲在碑前擦灰尘,抬头笑:“姑娘,里面阳光好。
始祖山塔陵园在新郑始祖山脚下,离郑州市区不过40分钟车程,却像藏在城市边缘的“慢空间”。园区顺着山坡自然铺展,没有刻意的规整,每片墓区都留着宽宽的步道,侧柏的影子在地上织成细碎的网,偶尔能听到远处的鸟叫——管理员说,这是“借山的骨架做园区,让逝者跟着山风‘呼吸’”。我注意到每块碑的缝隙里都没有杂草,草坪剪得像刚理过的短发,连垃圾桶都擦得发亮,保洁阿姨说:“每天早8点到晚6点巡逻,得让这儿跟家里一样干净。”
说到价格,小夏一开始攥着手机里的预算单皱眉头,直到管理员带着我们逛了三个墓区。最靠近山脚下的“福泽园”是传统墓区,双穴墓大概3-8万,坡顶朝南的位置要贵些,因为上午的阳光能顺着山坡爬上来,铺满整个碑面;往上走的“艺境园”是艺术墓区,碑刻有的是石雕的梅花,有的嵌着瓷画,甚至有户人家选了“书案”造型的碑——管理员说,那是位老教师的墓,家人想让他“还能守着书”,这类墓价格在10-20万;再往上的“净心塔”是塔葬,格子位1-3万,适合想节约土地的家庭,塔内有佛龛和香案,每逢初一十五会有人点香,烟味儿裹着檀香气,飘得很慢很慢。
那天我们在园区待了一下午,碰到位穿蓝布衫的阿姨在给老伴擦碑。她的小椅子就放在碑旁边,管理员小张端着一杯温水过来:“李姨,今天太阳大,喝口茶再擦。”阿姨笑着接过来:“我家老周以前就爱喝这口,你记得比我还清楚。”她擦碑的动作很慢,指尖顺着碑上的名字绕圈,像在摸老伴的手背。小夏站在旁边没说话,后来她悄悄跟我说:“我突然懂了,妈要的‘晒太阳的地方’,不是一块能晒到太阳的地,是能让我坐下来,安心跟她说话的地方。”
离开前,管理员跟我们念叨了几句“选墓小贴士”:要问清楚刻字费是不是包含在墓价里,安葬费是一次交还是按次算,管理费始祖山是20年一交,每年几百块;最好上午去看墓,能看清哪个区域的阳光最久——“毕竟以后每一次来,你都想让亲人‘晒够太阳’”。小夏最后定了“福泽园”3排5号,站在碑前能看到远处的始祖山主峰,风把松叶吹到她脚边,她蹲下来捡起来,轻轻放在碑基上:“妈,以前你爬始祖山说‘山顶的风能吹走烦恼’,现在你不用爬了,风会自己来。”
其实那天我也问过管理员:“你们这儿的价格,比周边贵点,有人觉得值吗?”他指了指不远处的凉亭——几个老人在里面下棋,管理员凑过去递了杯茶,喊了声“张叔”,老人抬头笑:“小子,今天的茶够浓。”管理员回头跟我们说:“上周有户人家来迁墓,说以前的陵园半年没剪草,碑都被杂草埋了。他们在这儿看了三天,说‘就冲每天有人擦碑,这钱花得值’。”
后来小夏跟我说,她交定金那天,摸了摸碑面的温度——上午的阳光晒得石头暖乎乎的,像妈妈的手。她对着碑轻声说:“妈,以后我每周来陪你晒晒太阳。”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始祖山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