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风里还裹着些三月的凉,李姐攥着母亲生前最爱的蜜三刀站在公交站,手机里的聊天框停在“郑州墓园最近开吗”——她翻了半小时朋友圈,有的说开,有的说“好像要预约”,没个准信儿。其实像她这样的人不少,最近郑州几个墓园的咨询电话快被打爆了,大家问的不是“能不能进”,是“能不能去看看那个人”。
昨天特意找了几个墓园的工作人员聊天,北郊生态墓园的张姐说:“这星期一直正常开放,时间没变,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,下午四点半就不让进了——不是卡时间,是怕晚了光线暗,老人小孩走路不安全。”南郊人文墓园的王哥更实在:“没那么多讲究,直接来就行,门口就测个体温,发烧的不让进,其他没啥限制。”甚至有个墓园的阿姨跟我提:“昨天有个老太太坐俩小时公交来,拎着一兜煮玉米,说儿子生前就爱啃热乎的,我们赶紧找了个保温桶给她装着,怕玉米凉了。”
要是打算去,有几个“碎碎念”得记着。先提前打个墓园电话——不是怕闭园,是怕临时有小状况,比如上周西郊某墓园因为修水管,早上晚开俩小时,有位大叔六点就去等,冻得直搓手,后来工作人员递了杯热水,大叔说“没事儿,我就想早来会儿,跟老伴儿多唠两句”。再就是带的东西,别买太大的花圈,有的墓园步道窄,拎着走费劲;也别烧纸,现在园子里都有免费鲜花兑换点,拿张冥币换支白菊,花瓣落在墓碑上,比烧纸的烟更轻,更像想念的样子。还有,要是带小孩或老人,最好备双舒服的鞋,有的墓园台阶多,穿高跟鞋或滑底鞋容易摔。
其实最动人的,是墓园里那些“没说出口的话”。上周去采访,碰到个小伙子蹲在墓碑前,把手机里的猫照片翻给爷爷看:“您看,我养的橘猫长大了,跟您以前那只一模一样,会抓老鼠,还会爬到我腿上睡觉。”风把他的刘海吹起来,墓碑上爷爷的照片笑着,像在摸他的头。还有个阿姨,把带来的苹果切成小块摆成爱心,跟妈妈说:“我学了您的苹果派做法,这次没烤糊,下次带过来给您尝。”阳光穿过樱花树的缝隙,落在苹果块上,泛着温柔的光。
郑州的墓园这几天开着,像春天的树一样,悄悄等着那些带着想念的人。不用急着赶早,不用怕没准备好,带点TA爱吃的,说点家常话——我最近学会做你爱吃的红烧肉了”“孩子这次考试考了满分”“天暖了,我给你买了件新毛衣”。风会把这些话吹到树叶上,吹到云里,吹到那个人的耳边。毕竟,想念从来不是急事,是慢慢来的,像墓园里的草,一年年绿,一年年长,从未停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