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阿姨捧着刚买的非洲菊站在小区门口,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划来划去,老姐妹发的“郑州今年不让扫墓”几个字,像根小刺扎在她心里。她抬头望了眼远处的邙山,去年这个时候,她和儿子踩着刚发芽的草去看老伴,老伴墓碑前的三柱香还没燃尽,风就把烟吹得飘向了远处的黄河。今年怎么就突然不让去了?
其实最近郑州人的朋友圈里,“停止祭扫”的疑问像春草一样冒出来。社区的王主任说,这周光她接待的咨询就有十几起,有拄着拐杖的老人,有刚下班的年轻人,问的都是同一句话:“到底能不能去扫墓?”但答案很明确——郑州没有“停止祭扫”的政策。翻开郑州市民政局2024年清明节的工作部署,里面写得清清楚楚:“保障群众合法祭扫需求,引导文明祭扫方式”。也就是说,只要你想去,只要遵守墓园的规定,就能去看想念的人。

那为什么会有“停止”的说法?原因有两个。一是部分墓园的“临时管控”被误读了。比如位于西南山区的某墓园,因为春季森林防火压力大,今年要求入园必须预约,且禁止携带明火、纸钱。上周我去那里采访,门口的保安师傅说:“不是不让进,是怕着火——去年清明山上着了火,烧了半亩树林,今年严点是为了大家安全。”二是网络谣言在“添油加醋”。前几天刷到条抖音,有人拍着墓园的大门说“郑州不让扫墓了”,但仔细看,那门是开着的,门口还停着几辆来祭扫的车。后来问了抖音的客服,这条视频已经被判定为“不实信息”下架了。
其实对我们来说,祭扫从来不是“必须烧纸”“必须磕头”,而是“我想你了”的仪式感。张阿姨后来还是去了墓园。她没带纸钱,带了老伴生前爱喝的茉莉花茶,把茶倒在墓碑前的小杯子里,又把非洲菊插在旁边的泥土里。她摸着墓碑上老伴的名字,轻声说:“今年没烧纸,怕熏着你,这花是你从前在阳台种过的,你看,开得比去年还艳。”旁边的年轻人蹲在地上,用手机对着墓碑拍了张照,说要传到“郑好办”的“云祭扫”平台,这样远在深圳的妈妈也能“陪”外婆说话。风掀起张阿姨的外套角,她忽然觉得,老伴的声音好像就飘在风里:“这样挺好的,比烧纸强。”
昨天路过街角的花店,老板说最近非洲菊卖得特别好,买花的人都说“去扫墓用”。是啊,鲜花比纸钱更环保,也更有温度——就像张阿姨说的,“我老伴从前最嫌烧纸呛人,现在用花,他肯定高兴。”其实政策从来不是要“阻止”我们思念,而是要让思念更安全、更文明。如果怕麻烦,你可以打开“郑好办”,在“云祭扫”里给故人写封信;如果想现场看看,提前打个墓园的电话,问清楚要不要预约,能不能带鲜花。这些小准备,比盲目相信谣言更有用。

傍晚的时候,张阿姨给老姐妹发了条语音:“我刚从墓园回来,能去,带了花,比去年还安心。”语音里传来小区里孩子们的笑声,风里的菊香飘得很远,好像连远处的黄河都能闻到。其实清明的意义,从来不是“必须做什么”,而是“我记得你”——不管是鲜花还是文字,不管是现场还是云端,只要心里有想念,就从来不是“停止”,而是“延续”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