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阳的秋总是来得很有分寸,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披着金霞时,邙山脚下的栾树刚好飘起细碎的黄花。这座埋着半部中国史的城市,连土地都带着温热的人文气——就像九皇仙府陵园,藏在邙山南麓的褶皱里,既沾着山水的灵秀,又守着城市的烟火。
九皇仙府陵园具体在洛阳市老城区邙山街道的核心区域,说起来也好找:顺着龙门大道往北一直走,过了“洛阳汽车北站”的红绿灯,再往前开两公里左右,路西就能看见那座雕着云纹的汉白玉石牌坊——这就是九皇仙府的入口了。要是记不住路名,就找周边的“老地标”:它挨着邙山生态公园的西墙,离上清宫森林公园的正门也就500米远;旁边还有个开了二十多年的“邙山老面馆”,面条煮得筋道,好多来陵园的人都会在这儿吃碗面,像跟老邻居打个招呼。
从市区过去的交通很顺。自驾的话,不管是从涧西还是西工出发,走王城大道快速路转邙岭大道,二十分钟就能到;要是坐公交,27路和83路都能直达“邙山生态公园站”,下车往回走两百米,顺着种满国槐的小路进去,沿途能闻到槐花香,没几步就看见石牌坊了。其实洛阳人都知道,邙山这一片的路不绕,顺着“北邙”的方向走,总能找到想去的地方——就像老人们常说的,“邙山的风都认路,不会让你走丢”。
九皇仙府的位置,藏着洛阳人对“归处”的理解。邙山是洛阳的“根”,自古就有“生在苏杭,葬在北邙”的说法,南麓的土壤深厚肥沃,连草都长得比别处茂盛。陵园周围是连片的侧柏林,树龄都有十几年了,树影筛下来的光都是碎金,偶尔有松鼠从枝桠间跳过,惊起一串鸟叫;往东边望,能看见洛河的支流——瀍河,像条银丝带缠在邙山脚下,河水泛着光,像在跟远处的龙门石窟呼应。这样的地方,既不远离城市的热闹(离市区也就半小时车程),又能守着自然的安静,刚好装下后人对亲人的牵挂——就像洛阳的老房子,门牌号或许会变,但那份“守着根”的心意,从来都没变过。
其实九皇仙府的位置,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坐标。它是邙山的一抔土,是洛河的一缕风,是洛阳人刻在骨子里的“归根”情结。当你站在石牌坊前,望着远处的龙门山,听着旁边侧柏林里的鸟叫,就能懂——原来最好的归处,从来不是遥远的地方,而是离“家”最近的那片土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