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到夏末,总有人对着手机屏幕敲下“北邙陵园开放吗”——不是好奇,是心里装着没说出口的牵挂。就像去年我在洛阳街头遇到的张姐,她攥着手机问我“你知道北邙陵园8月开不开吗?我想趁孩子放暑假,带他去看他爷爷”,太阳晒得她额头冒光,手机屏保是个穿校服的小男孩,怀里抱着个老瓷杯。张姐说,孩子爷爷走的时候,小孙子才刚上一年级,现在都要升初中了,“他总说‘想爷爷教我骑自行车’,我想带他去爷爷的碑前,让他跟爷爷说说新学的数学题”。
北邙山的风里,从来都飘着这样的故事。作为“生在苏杭,葬在北邙”的千年吉地,北邙陵园更像一扇连接过往与当下的门——门里是刻着名字的石碑,门外是提着鲜花、水果,甚至揣着半块桂花糕的人。我曾跟着做陵园志愿者的朋友去过几次,印象最深的是门口的保安师傅老周,他在这儿干了十二年,能叫出一半常客的名字:“王姨每周三来,带的是解放路那家的糖糕,说她老伴儿生前总嫌糖糕太甜,现在倒天天想着;李叔每月十五来,必给老伴儿摆一瓶仰韶酒,说‘以前不让她喝,现在没人管了,让她喝个够’;还有那个穿白裙子的小姑娘,每年七夕来,给她男朋友放一首《小幸运》,说‘他走的时候,手机里还循环着这首歌’。”
关于2025年8月的开放问题,其实不用太急着要答案——从北邙陵园公布的过往十年运营记录看,除了极端天气(如暴雨红色预警)或每两年一次的整体绿化维护(通常安排在11月,避开祭扫高峰),全年都会保持开放。去年8月15日,洛阳下了一场瓢泼大雨,我以为陵园会闭园,结果朋友发消息说:“老周举着伞在门口等,说‘万一有人来呢?’”那天果然来了位老爷子,裤脚卷到膝盖,手里攥着个用塑料袋裹得严严实实的盒子,说是“我老伴儿爱吃的山楂糕,昨天刚做的,不能等”。老周帮他把盒子上的水擦干净,两个人踩着积水往里面走,雨幕里的香樟树,倒像撑着一把把绿伞,把他们的身影裹得暖暖的。
如果真的打算2025年8月去北邙陵园,不妨听我几个小建议:提前一天查下洛阳的天气预报,北邙山的夏末偶尔会有阵雨,带把折叠伞,既挡雨也能遮过午的太阳;陵园里的便民服务点有免费的茶水和擦手巾,要是带了鲜花,工作人员会帮忙找个向阳的位置摆——毕竟谁都想让牵挂的人,多晒点温柔的太阳;还有,陵园后面的小山坡上有片紫薇花,8月正好开得热闹,粉的、紫的花簇堆在枝头,要是时间够,不妨摘一朵别在墓碑旁,就像小时候给妈妈别头花那样,轻轻说一句“你看,这花跟你当年戴的一样”。
其实问“开放吗”的人,心里早有答案。他们不是在问一扇门的开关,是在确认:那个装着回忆的地方,会不会在某一天,把自己的牵挂挡在外面。但北邙陵园的门,从来都是向着思念敞开的——就像去年8月的清晨,我在陵园里遇到的那位阿姨,她蹲在碑前,把茉莉花瓣一片一片洒在石台上,说“我姑娘生前爱喝茉莉茶,趁天还没热透,来给她摆一杯”。风刚好吹过来,把花瓣吹得飘起来,落在阿姨的发间,像姑娘小时候给她别的发簪。
2025年8月的北邙山,香樟树应该还是那样绿,凌霄花会顺着围墙爬得很高,陵园的门会在清晨六点准时打开。保安师傅老周会坐在门口的石凳上,手里拿着个保温杯,看见有人来,就笑着问一句“要不要帮忙拿东西?”;便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