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北邙山,老洛阳人嘴边总挂着“生在苏杭,葬在北邙”的老话。这座横亘在洛阳城北的土山,因地势高爽、土壤干燥,从东汉起就是帝王将相、文人墨客的归葬之地,至今地下还埋着东周王陵、东汉帝陵、曹魏西晋皇陵等上百座古代陵墓,连诗圣杜甫都写过“北邙山头少闲土,尽是洛阳人旧墓”。也正因这份厚重的“身后缘”,每年清明前后,总有不少洛阳市民甚至外地游客往北邙跑——要么是给家里老人扫墓,要么是想看看那些刻着历史的石碑石刻。最近两年,常有人问“北邙墓地2025年开放吗?”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,得先把“北邙墓地”的概念掰扯清楚。
现在的北邙山,早就不是古代那种“随便找块地埋人”的地方了,而是分成了两大部分:一部分是正规的经营性公墓,比如北邙公墓、洛阳仙鹤纪念园这些,都是经过民政部门审批的合法殡葬服务机构;另一部分是文物保护单位,比如东汉帝陵南兆域、北魏孝文帝长陵这些,属于国家级或省级文保单位,重点是保护而不是开放。
先说说大家最关心的正规公墓。按照洛阳市民政局的最新政策,经营性公墓的开放是常态化的,只要符合殡葬管理规定,全年都能接待市民祭扫——清明、冬至这些高峰时段会限流,需要提前预约。2025年的情况?其实不用太担心,只要公墓的经营资质没问题,肯定是正常开放的。比如北邙公墓的工作人员就说,他们每年都会提前检修园区道路、增设临时停车位,就是为了方便市民来扫墓。倒是那些文物保护单位的“开放”,得打个引号。比如东汉帝陵南兆域,现在只开放了部分遗址公园,像汉桓帝宣陵的封土堆周围,还围着防护栏,只能远观不能靠近——毕竟地下埋着两千多年的文物,要是随便让人进,很容易造成破坏。2025年会不会扩大开放?据洛阳市文物局的工作人员介绍,目前正在做东汉帝陵遗址公园的二期规划,可能会增加一些展示区,但核心的陵墓本体还是会保持封闭保护,毕竟“保护第一”是文物工作的底线。
再说说大家的实际需求。其实问“开放吗”的人,大多是想知道“2025年能不能去北邙扫墓”“能不能去看古代陵墓”。如果是扫墓,只要找对了正规公墓,提前查好园区的祭扫时间(比如有些公墓会在清明前一周延长营业时间),带好身份证或者墓地证,基本没问题;如果是看古代陵墓,建议关注洛阳市文物局的官网或者“洛阳文物”公众号,比如北魏孝文帝长陵的遗址公园,现在周末会有志愿者讲解,2025年可能会增加预约通道,但还是要遵守遗址内的规定,不能乱摸乱刻。还有一点要提醒:最近几年北邙山在搞“生态化改造”,有些原来的散坟地被集中迁到了正规公墓,要是家里老人的墓是以前的“老坟”,最好先联系所在的乡镇或社区,问清楚有没有迁移计划,避免2025年去了找不到地方。
其实说到底,“北邙墓地2025年开放吗”这个问题,答案藏在“具体需求”里——正规公墓正常开放,文物区有限开放,散坟地要先确认位置。对洛阳人来说,北邙山不是冷冰冰的“墓地”,而是连着亲情和历史的“根”:清明时在公墓里给爷爷烧柱香,顺便去遗址公园看一眼汉陵的封土,风里飘着槐花香,耳边传来卖牡丹饼的吆喝声,这才是北邙山最真实的样子——它装着过去的故事,也承着现在的生活,不管哪一年,只要你带着心意来,它都会轻轻接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