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阳的桂香刚漫过巷口,王阿姨就拿着记满笔记的本子出了门——她要帮卧病在床的母亲选一块墓地。“得离市区近点,我骑电动车能到;得有树,母亲生前爱养月季;价格嘛……最好别超过3万。”像王阿姨这样的家庭,在南阳不在少数,选墓地的过程,其实是把“思念”换算成具体的坐标:位置、环境、价格,每一项都得捏在手里掂量。
南阳的墓地大多“长”在近郊——卧龙区的龙兴乡、宛城区的红泥湾,是市区家庭的首选,车程半小时以内,祭扫方便。周边县的陵园比如方城的杨集、社旗的郝寨,更适合老家在县城的人。从性质分,就两类:公益和经营。公益墓地是给本地村民的“福利”,比如宛城区某乡的公益墓,单穴只要8000块,双穴12000,手续简单,拿身份证就能办;经营性公墓是商业的,比如卧龙区某公墓,入门级立碑墓15000起,能选的款式多,还能定制碑刻,比如把老人的书法刻在碑上,或者加个小天使雕像。
价格的门道,都在“眼睛看得见”的地方。离市区越近越贵——比如独山脚下的陵园,离市区就15分钟车程,同尺寸的立碑墓比红泥湾的贵出4000块,就因为“能看山”,不少人觉得“靠山好”。环境好的也贵,比如有白河支流穿过的某陵园,墓道两边种满银杏,秋天黄叶子落下来像撒了金,这样的墓型得3万起,好多家庭就是冲着“能听水”来的。墓型更不用说,传统立碑是“主流”,花岗岩的1.8万到5万,大理石的更贵,能刻花纹;生态墓比如树葬、花葬,把骨灰埋在树下或花丛里,立个小牌子,只要12000到2万,但不少人觉得“不够庄重”,还是选立碑——“毕竟得有个‘根’,不然每年来都找不到地方。”
再说说具体的价格区间。公益墓地是“底线”,比如方城县某乡的公益墓,单穴5000块,双穴8000,适合经济紧张的家庭;经营性公墓的跨度大,普通立碑墓1.5万到3万,中端的3万到5万,高端的比如带独立庭院的,能放石桌石凳,像个小花园,要10万到15万。但得敲敲警钟:千万别买“黑墓”——没有《国有土地使用证》和《公墓经营许可证》的,比如郊区的“私人墓地”,看着便宜,后期可能被拆,钱打了水漂。上次有个家庭贪便宜买了卧龙区某村的“私人墓”,花了1万2,结果第二年就被通知要退耕还林,哭着来找陵园帮忙,可一点办法都没有。
其实南阳人选墓地,从来不是“买贵的”,是“买对的”。邻居张叔给父亲选了红泥湾的公墓,2万5,理由很简单:“父亲生前爱钓鱼,那陵园旁边有个小塘,我每次去都能摆上他爱吃的炸鱼,唠两句‘今天钓了三条’,比什么高端墓都强。”还有李姐,选了树葬,1万2,她说:“母亲生前是小学老师,爱种月季,埋在月季树下,就像她还在守着那些花苗长大。每次来,我都摘一朵月季放在碑前,她肯定喜欢。”说到底,墓地不是“商品”,是“装回忆的盒子”——能常去看看,能唠两句家常,能把老人的习惯留在这里,这就够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