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陪小区李叔去中原文化艺术陵园,他老伴走得突然,总念叨“要找个有咱中原根儿的地方”。车刚拐进荥阳市豫龙镇的路口,就看见石牌坊上“中原文化艺术陵园”几个字,刻着商周时期的云雷纹,像极了老家祠堂的门楣。门卫师傅笑着迎过来:“是来咨询的吧?接待中心有热茶,我帮您叫小王,她最懂老人的心思。
接待室的墙上挂着大幅中原文化长卷——从安阳殷墟的甲骨到洛阳龙门的佛龛,从开封清明上河园的市井到南阳武侯祠的楹联,每一幅都贴着小纸条,写着“张阿姨选了诗韵区”“李老师定了墨香苑”。小王递来一杯温枣茶:“咱这每个区域都有讲究,比如您看‘商鼎区’,墓栏用了司母戊鼎的兽面纹,连地砖都是仿殷墟的卜甲纹;‘诗韵区’更巧,每块墓碑背面都刻着本地诗人的句子——有白居易的‘绿蚁新醅酒’,也有本地老教师写的‘家在中原,魂归诗里’。”李叔摸着“诗韵区”的照片,声音哑了:“我老伴生前爱读杜甫,总说‘老杜的诗里有咱河南的风’。”小王立刻翻开手册:“刚好诗韵区还有最后两个位置,您要是想先看现场,我叫班车来接,或者记个电话,让儿子再确认——0371-6466XXXX,晚上八点前都有人接。”
其实来找联系方式的人,大多带着“找共鸣”的心思。上个月有位做豫剧的老艺人去世,家属打过来时带着哭腔:“我爸一辈子唱《穆桂英挂帅》,想在墓前放个小戏服模型。”工作人员立刻联系了豫剧团的服装师,三天就做出缩小版的“红蟒”,还特意做了防潮玻璃柜;还有位喜欢书法的退休教师,儿子在外地,打了三次电话问“能不能把父亲的书法刻在墓碑上”,小王直接拍了段视频:“您看这块碑,是去年一位书法家的,刻的是他写的《沁园春·雪》,石匠师傅特意保留了笔锋的飞白,跟原作一模一样。”
联系的时候还有点小窍门:要是想参观,提前一天打0371-6466XXXX预约,陵园会从绿城广场发免费班车,早上九点和下午两点各一班,车上还会带本《中原文化小手册》,路上就能先了解每个区域的故事;要是老人行动不便,说一声,工作人员会把轮椅推到门口,全程扶着走;要是赶上清明、冬至的高峰期,尽量上午九点前打,这时候咨询的人少,能慢慢聊。
昨天碰到之前来咨询的张阿姨,她举着手机笑:“我儿子在深圳,昨天打了陵园电话,小王跟他聊了半小时,从墓型尺寸到清明祭扫的免费鲜花,说得明明白白。”她摸着包里的名片:“这号码不是冰冷的数字,是有人懂咱‘要给亲人找个有根的地方’的心思——你说想要文化感,它给你看商鼎的纹饰;你说想要专属回忆,它帮你做定制的纪念;你说怕麻烦,它给你备好了班车、轮椅、温枣茶。”
其实对很多人来说,找中原文化艺术陵园的联系方式,找的不是一串数字,是“有人懂咱中原人的情怀”的安心——就像李叔离开时说的:“打这个电话,不是问地址,是问‘我老伴的心意,你们能不能接住’。”而电话那头的回应,永远是温暖的:“能,我们懂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