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,每一片土地都埋着故事,每一缕风都飘着文化的余韵。在郑州西部,有一座把文化刻进地址里的陵园——中原文化艺术陵园,它的位置,本身就是一段关于“根”的故事。
说起中原文化艺术陵园的位置,得先看看它脚下的这片土地——郑州市荥阳市贾鲁河生态廊道旁,中原西路与京城路交叉口向西3公里处。这里没有闹市的喧嚣,却有贾鲁河的潺潺流水,有两岸的绿树成荫,连空气里都带着湿润的草木香。站在园区门口,能看见贾鲁河的波光顺着风飘过来,远处的邙山余脉像淡墨画一样铺在天际线,连风里都带着青草和文化的香气。园区的围墙不高,爬着青藤,门口的石牌上刻着“中原文化艺术陵园”几个字,字体是隶书,带着汉碑的厚重,又有几分流水的灵动——就像它的位置一样,既沉得下历史,又容得下自然。
为什么偏偏是这里?因为这片土地本身就是中原文化的“活化石”。中原西路串联起郑州的历史与现代,从商代遗址到西部新城,这条路上的每一寸土地都印着文化的脚印;贾鲁河则像一条丝带,把中原文化的水脉、文脉、人脉紧紧系在一起。早在元朝,贾鲁河就成了南北漕运的要道,粮船从这里出发,把中原的粮米、丝绸、文化运到江南;到了近代,它又成了郑州的母亲河,滋养着两岸的农田和人家。中原文化艺术陵园选在这里,不是随便找了块空地,而是把自己放进了中原文化的“坐标系”里——左边是3600年的商都历史,右边是郑州西部的新城崛起;前面是贾鲁河的水脉流动,后面是邙山的文脉沉淀。站在园区里,摸一摸脚下的土,能摸到商代的陶片;听一听河边的风,能听见漕运的船桨声;连园区里的树,都是从贾鲁河两岸移过来的老槐树,每一道年轮里都藏着中原的故事。
说到这里,可能有人会问,怎么去方便?其实不管是自驾还是公共交通,都能轻松找到。从郑州市区出发,沿中原西路向西直行,过了京城路交叉口再走3公里,就能看到园区入口的青藤围墙和石牌——路上的指示牌很清楚,每隔500米就有“中原文化艺术陵园”的提示,像在给你引路;如果选择公共交通,坐地铁14号线到中原西路站,出来转荥阳1路公交,到贾鲁河生态廊道站下车,步行5分钟就能到。下车的时候,能看见贾鲁河的栏杆上刻着“中原水脉”几个字,顺着栏杆走过去,就能闻到园区里的青草香。会遇到住在附近的老人在河边散步,问起中原文化艺术陵园,他们会笑着说:“就在那片树后面,挨着贾鲁河——那是个有文化的地方。”

中原文化艺术陵园的地址,从来不是一个冰冷的地理坐标。它是中原西路的文化脚印,是贾鲁河的水脉余温,是邙山的文脉沉淀,是每一个想靠近文化、守护记忆的人心里的“根”。当你站在园区门口,看着贾鲁河的波光,摸着石牌上的隶书,你会突然明白:原来最好的地址,从来不是地图上的一个点,而是文化里的一段情——它藏在中原的风里,藏在贾鲁河的浪里,藏在每一个关于“家”和“根”的故事里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