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登封,人们最先想到的总是嵩山的峻岭、少林寺的禅意,或是嵩阳书院的书声。但很少有人知道,在嵩山脚下,还有一处承载着生命最后的温柔的地方——嵩山公墓。它不像景区那样热闹,却用最沉静的姿态,守着无数家庭的牵挂。
嵩山公墓的具体位置,在登封市少林街道办事处马庄村西侧的嵩山余脉上。如果是从市区出发,沿着少林大道一直向西,过了马庄村口那座刻着“马庄”二字的石牌坊,再往山里走约两公里,就能看到墓区的入口。那座门廊没有华丽的装饰,是用当地的青石材砌成的,门楣上“嵩山公墓”四个鎏金大字,还是请嵩阳书院的老学者写的,字体带着魏晋时期的风骨,和背后的青山相映成趣。要是用导航软件,直接搜“登封嵩山公墓”就能准确定位,毕竟现在的导航连山里的小路都能找到。
走进墓区,你会发现这里的环境,比想象中更有温度。青石板铺成的步道顺着山坡蜿蜒而上,两旁的油松已有十几年树龄,树干笔直得像守护的士兵,枝叶却柔软地垂下来,夏天能遮出一片阴凉。步道旁的空地上,种着桃树和银杏——春天的时候,桃花开得像一片粉云,风一吹,花瓣落在步道上,像撒了一层碎粉;秋天更妙,银杏叶黄得像小扇子,落在墓前的石台上,连悲伤都染了几分温柔。墓区的每个墓位都依着山势而建,朝向正对着嵩山的主峰峻极峰,当地人说,这样的朝向,是让先人们能“天天看着家的方向”。
嵩山公墓最动人的,是它和自然的融合。墓区的边缘有一处小泉眼,泉水从山石缝里渗出来,顺着人工修的石槽流进一个方方正正的小池塘。池塘里种着睡莲,夏天的时候,粉色的花瓣浮在水面上,偶尔有一只蜻蜓停在上面,连水面的涟漪都变得很慢。负责维护墓区的老张说,这眼泉水是天然的,以前村里的人都来这儿挑水喝,现在留着给墓区添点灵气。还有墓区的绿化,全是用的本地树种——松树、柏树、槐树,没有那种名贵的进口植物,就是想让先人们,还能摸着熟悉的树,闻着熟悉的土味。
如果打算去嵩山公墓办理业务,有几个小细节要注意。首先是联系电话,0371-6274XXXX,提前打个电话问清楚需要带的证件,比如身份证、死亡证明之类的,省得跑第二趟。然后是时间,墓区冬天是早上8点到下午4点半,夏天是8点到5点,山区的天黑得早,尽量别赶在下班前才来。还有,山里的天气多变,尤其是春秋两季,早上可能还飘着点雾,中午就出太阳了,所以最好带一件薄外套,万一变天也不怕。要是下雨天去,记得穿防滑的鞋子,青石板路沾了水,容易滑。
嵩山公墓从来不是一个“冰冷的地方”。你能看到有人在墓前放一束刚摘的野菊花,有人蹲在墓前,轻声说着最近的家常——比如孙子考上了大学,比如家里的老母猪下了崽,像平时聊天一样。也有老人带着小孙子来,指着远处的嵩山说:“你太爷爷就在这儿,看着咱们呢。”风把声音吹得轻轻的,连山上的松树都跟着晃了晃,像在回应。
说到底,嵩山公墓不过是嵩山脚下的一方小天地,但它装下的,是比山更重的亲情,比路更长的思念。它不像城市里的公墓那样拥挤,却有山的宽厚、风的温柔,让每个在这里安息的人,都能和熟悉的土地、熟悉的风景,永远在一起。而对于活着的人来说,能找到这样一个地方,把最爱的人托付给嵩山,托付给自然,大概就是对生命最好的告慰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