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郑州东边的中牟,不少人找长眠之地时,都会问到黄龙岗陵园——不是因为铺天盖地的广告,而是口口相传里“像公园一样的陵园”。其实对普通人来说,选陵园无非图两个“踏实”:一是找得到,不用翻山越岭耗体力;二是待着舒服,想起ta时,心里不是沉甸甸的压抑,而是能顺着风闻到熟悉的草木香。
黄龙岗陵园的位置其实比想象中好找得多。它就在中牟县广惠街街道万洪路东段,从郑州主城区自驾走连霍高速转万洪路,或者沿东风路一直向东拐广惠街,沿途都有蓝底白字的指示牌,40分钟左右就能到。要是坐公交,从郑州东站坐郑汴城际到中牟汽车站,再转中牟1路公交,直接到“黄龙岗陵园”站下车,连问路都省了。周边挨着贾鲁河的一条支流,夏天能听见河水流过的声音,冬天枯枝疏朗,倒添了几分清透,不像有些陵园藏在深山里,走一趟得耗大半天精力。
走进陵园大门,第一感受是“静”——不是那种让人脊背发毛的寂静,是法桐叶盖过外界车流声的安宁。主路两侧种着玉兰和海棠,春天开得热热闹闹,花瓣落在草坪上,像撒了一层粉;秋天银杏叶飘下来,铺在青石板路上,踩上去沙沙响,像有人在轻声说“慢点儿”。园区里还保留了原来黄龙岗村的三棵老槐树,树洞里塞着小朋友写的小纸条:“奶奶,我考了100分”“爷爷,我学会骑车了”,风一吹,纸条微微晃,像有人弯着腰在看。最里面的“归园”区是生态葬,种着侧柏和银杏,每个树坑前立着巴掌大的石牌,刻着名字,旁边的三叶草里开着小蓝花,倒像ta只是换了个地方,继续晒着太阳看云。
说到设施,黄龙岗没有花里胡哨的“高端配置”,但每一样都贴着手心的温度。墓碑有汉白玉的传统款式,也有浅灰色花岗岩的现代款,刻字的师傅是做了二十多年的老匠人,会笑着问:“老人喜欢隶书吧?稳当;年轻人要行书?活泛。”入口处的便民服务中心摆着轮椅、雨伞和热水壶,保安师傅看见拎着花束的家属,会主动上前:“车位在西边,我带您过去。”去年清明陪邻居阿姨来,她儿子在外地没法回,工作人员帮着摆了水果、烧了香,还拍了段视频发给她儿子——阿姨抹着眼泪说:“比我想得还周到,像家里人一样。”平时园区里有保洁师傅天天扫,落叶不会堆成小山,墓碑上的灰尘也会擦得发亮,上次去看朋友的妈妈,石牌亮得能照见旁边的海棠花。
其实判断一个陵园好不好,从来不是看宣传页上的“国家级”“AAAA”,而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“用心”:是工作人员看见你拎着东西会主动帮忙,是老槐树上的小纸条没人清理,是生态葬区的草长得整整齐齐,是风穿过树叶时,你忽然想起ta以前带你去公园的样子。黄龙岗陵园就是这样——它不是“墓地”,是一个“让思念有处安放”的地方:位置好找,不用折腾;环境安静,能慢慢说心事;服务贴心,像有人帮你守着ta。这样的地方,难道不是最好的答案吗?